“对岸的诱惑”:虹影小说《K》译本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new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是虹影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也是虹影在西方国家被译介最多影响最广的作品。其英译本K:The Art of Love是由海外华人学者Henry Zhao(赵毅衡)与美国翻译家Nicky Harman合作编译。本文选取《K》作为个案研究,原因如下,《K》讲诉的是20世纪初一个已婚中国女知识分子与来华英国诗人之间的婚外情纠葛。由于小说源自真实事件,故事影射到许多中国历史名人,比如陈西滢,凌淑华,徐志摩等。并且,小说中穿插了大量对20世纪初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形象的描写,那么《K》的译介就牵涉到中国形象在西方传播问题。在小说《K》的译介过程中,译文对涉及到中国形象的叙述是否忠实,客观,是否发生了变形与扭曲?如果产生了变异,那么变异后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一形象又是如何通过翻译文化建构起来的?译者在其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将在本文中进行研究和解决。另外,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涉及虹影之作品的研究,但针对虹影小说译本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虽有零星涉及,但只是传统的从语言层面上评价译本。本文选取《K》作为个案研究,采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理论方法,研究和梳理小说《K》译本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揭示强势文化“典律”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的“自我殖民”现象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问题。通过文本对比研究分别探讨了愚昧无知、残暴和腐朽享乐三个扭曲化的中国形象,从中窥见和审视民族文化形象在西方强势文化语境下所遭遇的一系列嬗变、变形、改造与压制。最后揭示出译者一方面由于明显受到西方和自我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以西方读者和译本接受环境为中心,使其在对文本接受的同时也产生了变异,通过对《K》原文本的翻译和改写构建出一个落后野蛮的中国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的角度考察变异的原因以及背后反映出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问题,有利于我们认识到翻译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过分地表现了歪曲的和虚构的“他者”的镜像,更加强化了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一种朦胧、变形和居高临下的误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翻译与文化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唐代诗歌史上,皮日休虽然算不上第一流的大家,但他是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失为以诗著称的名家。虽然“偏裨”,却“自领一队”。在晚唐温李诗风充斥诗坛的背景下,皮日休前
本文选取了江苏作家毕飞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其创作理想阐释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兼及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拟在对创作实绩作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从不
本文以北宋初期咏物诗为研究对象,即由物感发,以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等物类为吟咏对象,并且物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诗中作者或体物写貌,或借物寓理言志,从总体概貌至
本文根据时间顺序将中国电子文件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其特点。
针对药剂学药物有效期预测及稳定性实验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有实验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了药学本科生的信息利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
回族民间叙事诗是由回族人民创作的,在以回族人民为主体的范围里流传的,反映回族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叙事诗。本文依据文学理论,采用叙事学研究框架,对回族民间叙事诗的
目的优选芦荟防晒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芦荟提取液在波长200400 nm各区间的紫外吸收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苷含量。分别以芦荟提取液紫外吸
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学院财务管理的方向,它可以规范学院财务运作、明确学院管理目标、细化每一个管理单元,从而保证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文章着重探讨高职院校精细化
《春秋》是儒家重要经典。自汉代以来,数不清的历代学者对其以及三传从各个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中唐啖助、赵匡、陆淳三人打破了《五经正义》与九经取士的僵局,开了“舍传求经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区规模的急剧扩张,交通机动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形交叉口环岛的改造设计,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景观建设水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