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是虹影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也是虹影在西方国家被译介最多影响最广的作品。其英译本K:The Art of Love是由海外华人学者Henry Zhao(赵毅衡)与美国翻译家Nicky Harman合作编译。本文选取《K》作为个案研究,原因如下,《K》讲诉的是20世纪初一个已婚中国女知识分子与来华英国诗人之间的婚外情纠葛。由于小说源自真实事件,故事影射到许多中国历史名人,比如陈西滢,凌淑华,徐志摩等。并且,小说中穿插了大量对20世纪初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形象的描写,那么《K》的译介就牵涉到中国形象在西方传播问题。在小说《K》的译介过程中,译文对涉及到中国形象的叙述是否忠实,客观,是否发生了变形与扭曲?如果产生了变异,那么变异后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一形象又是如何通过翻译文化建构起来的?译者在其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将在本文中进行研究和解决。另外,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涉及虹影之作品的研究,但针对虹影小说译本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虽有零星涉及,但只是传统的从语言层面上评价译本。本文选取《K》作为个案研究,采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理论方法,研究和梳理小说《K》译本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揭示强势文化“典律”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的“自我殖民”现象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问题。通过文本对比研究分别探讨了愚昧无知、残暴和腐朽享乐三个扭曲化的中国形象,从中窥见和审视民族文化形象在西方强势文化语境下所遭遇的一系列嬗变、变形、改造与压制。最后揭示出译者一方面由于明显受到西方和自我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以西方读者和译本接受环境为中心,使其在对文本接受的同时也产生了变异,通过对《K》原文本的翻译和改写构建出一个落后野蛮的中国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和后殖民理论的角度考察变异的原因以及背后反映出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问题,有利于我们认识到翻译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过分地表现了歪曲的和虚构的“他者”的镜像,更加强化了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一种朦胧、变形和居高临下的误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翻译与文化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