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木槿上滞留棉蚜的寄主利用和产生性蚜的能力,以及滞留棉蚜与迁飞蚜在DNA水平上的分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分化出非迁飞的同寄主生活史类型的生态及进化意义。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迁飞型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不过,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了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通过在低温短光照(18℃,L:D=8:16)和离体叶片单头饲养的条件下,分别对滞留型棉蚜和迁飞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了滞留型棉蚜和迁飞型棉蚜产生性蚜的能力及后代的蚜型。结果表明,迁飞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容易产生有翅蚜,并且对诱导条件较为敏感,繁殖模式向有性世代转变时要比滞留型棉蚜早一个世代。滞留型棉蚜产生雄性母的比率显著高于迁飞型棉蚜,并且表现出了多样化的产雄方式。滞留型和迁飞型棉蚜中能产生性母蚜的个体,也可同时产生孤雌个体,并且在滞留型棉蚜中发现了雄性母产生雄性母后代的现象。由此可见,木槿上滞留型棉蚜在繁殖模式上与迁飞型棉蚜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极有可能形成了不同生活史类型。采用RAPD-PCR方法利用5个随机引物,对九个棉蚜品系(木槿上的滞留型S和迁飞型M,棉花型CO和瓜型CU,瓜型专性孤雌系CU1和产雄系CU2,2007年采于棉花上的棉蚜Co07,2007年采于黄瓜上的棉蚜Cu07,和2008年采于黄瓜上的棉蚜Cu08)进行了种型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滞留型棉蚜群体内的多态位点率和基因多样度最高,瓜型棉蚜群体内的多态位点率和基因多样度最低。相似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九个棉蚜品系在所选随机引物位点上的相似程度均不高,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并且滞留型与迁飞型棉蚜间的相似水平在62%左右,与滞留型棉蚜相似程度最高的为2008年采于黄瓜上的棉蚜Cu08,而与迁飞型棉蚜相似程度最高的为瓜型棉蚜的专性孤雌品系Cu1。在70%的相似水平下,九个品系棉蚜可归为六类,即:Cu与Cu08, Cu1与M,Co与Co07, Cu2, Cu07, S。RAPD-PCR的结果说明了棉蚜在寄主型(Cu、Co)、繁殖模式(Cu1、Cu2)和迁飞特性(M、S)间确实存在DNA水平上的变异。滞留型与迁飞型棉蚜的存在有其遗传物质上的基础。采用微卫星PCR方法,选用7个微卫星引物研究了以上九个棉蚜品系在DNA水平上的分化程度。结果表明,瓜型棉蚜DNA在各微卫星位点上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在繁殖模式上也没有显著分化,Cu1、Cu2、Cu和Cu07间的相似性达82%以上,表现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滞留型棉蚜与棉花型棉蚜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瓜型棉蚜较远。迁飞型棉蚜与棉花型、瓜型及滞留型棉蚜的关系均较远,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群。冬寄主木槿上的滞留型棉蚜与迁飞型棉蚜间的基因交流程度不是很高,两者在有性世代可能存在同型选择性交配。综上所述,在冬寄主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滞留型棉蚜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生态进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