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的西部,濒临地中海和红海,被认为是阿拉伯的“腹地”,但居住于此的两个主要民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矛盾和冲突由此产生。巴以冲突是自上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冲突之一,也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其实质是巴勒斯坦地位问题,即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之间的领土争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在巴以冲突的背后却是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的,他们都在此居住生活了很长时间,可以说巴勒斯坦与两个民族都有地域渊源关系,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被双方视为神圣的家园。但是在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冲刷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却互相仇视着对方,在这其中固然存在着政治、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但是,宗教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化解彼此上百年来的矛盾,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入手,还要把宗教伦理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利用,淡化双方的矛盾,最终达到和平共处。一般来说,要想使两个宗教化的民族在同一个地方和睦相处,是非常困难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即属于这种情况,许多事件的发生都带有宗教色彩,宗教矛盾日趋激烈。巴以之间存在的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是巴以冲突的民族和宗教根源。要想使巴以之间由冲突走向和平,实现巴以关系的正常化,解决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宗教入手,通过分析伊斯兰教伦理和犹太教伦理的产生、主要内容及特点,来挖掘两种宗教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力图通过宗教伦理的功能和作用,来探讨缓和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矛盾的可能性。伊斯兰教是倡导和平与宽容的宗教,伊斯兰教主张和平共处,它要求人们仁慈、互爱、忍耐,反复号召人们“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战争。伊斯兰教也能宽容并尊重与其生活及信仰不同的人,因而也是能够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并承认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求其信徒对他人要宽容、忍耐与克制,尊重对方的利益和选择,以求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犹太教倡导的是“爱邻人”的伦理思想,强调爱护和怜悯别人,不仅要维护别人的尊严,而且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想法、观念等强加给别人:不仅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且更应该去爱那些社会上被压迫、被剥削和无能为力的弱者。伊斯兰教所主张的和平、宽容与犹太教所主张的“爱邻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爱邻人”的要求也是要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从两种宗教伦理的共性来看,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在处理双方矛盾的同时可以更多的结合各自的宗教伦理规范,从各自的宗教伦理角度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摒弃猜疑和敌视。就像上帝和安拉所要求他们的那样“要爱自己的邻人,像爱自己一样”,用彼此的真诚去感化对方,以暴制暴是永远不能换来和平的。使双方能够克制争议,减少分歧,最终达到和睦相处。然而,宗教伦理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宗教伦理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它的遵守更是一种自律性,正因为这种自律性,就产生了因人而异的效果。同样的伦理规范在不同人的心里就会形成不同的规范要求。巴以冲突问题已由最初的宗教原因争端发展到当今多种力量的较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巴以之间的争端,并非易事。鉴于宗教伦理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史观来看待当前的巴以冲突,把运用宗教伦理规范当作一个辅助的缓解矛盾手段,兼顾多方的力量来解决巴以双方的冲突。当前和今后,和平和发展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永恒主题,在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为21世纪积极筹划未来的背景下,夹杂着错综复杂民族和宗教矛盾以及大国背景的巴以冲突,自然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回顾巴以冲突的历史,展望中东和平的未来,留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则是对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思考。面对冲突的双方,我们要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从根本的原因分析冲突的双方,通过发挥宗教伦理的价值来缓和双方的矛盾。为进一步解决巴以之间的矛盾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