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 EBP41L4A-AS1调控肝细胞癌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机制的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类型(下文所述肝癌均指肝细胞癌),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处恶性肿瘤前列,多数患者死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而具有细胞外基质降解能力的侵袭性伪足(Invadopodia),被认为是HCC侵袭转移的关键,但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的调控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lncRNA对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的调控机制却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系列研究观察到抑癌基因Hint1的表达抑制与HCC细胞侵袭性伪足的形成密切相关,考虑到Hint1基因表达产物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1(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1,HINT1)的转录调节活性,课题组猜测HCC细胞内HINT1的表达缺失可能引发细胞内非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紊乱,导致某些侵袭性伪足相关lncRNA的表达异常,从而影响HC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HINT1敲低前后HCC细胞lncRNA+mRNA芯片检测数据为线索,旨在:1.寻找参与HCC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功能)调控的关键lncRNA,并明确其在HCC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价值;2.探索该lncRNA表达对HCC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功能)及侵袭、迁移行为的影响;3.探讨该lncRNA调控HCC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寻找HINT1敲低前后差异表达的关键lncRNA并明确其在肝癌细胞系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1)利用lncRNA+mRNA芯片数据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HINT1敲低前后肝癌细胞内差异表达的lncRNA,结合目前lncRNA研究进展,从表达差异较为显著的lncRNA中选取目标lncRNA;(2)利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目标lncRNA在永生化肝细胞系HL-7702及不同侵袭性特性的肝癌细胞系(HepG2、Huh7、SK-Hep1及MHCC97-H)中的表达特征;(3)对收集的80例肝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行RT-qPCR检测及原位杂交染色(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明确肝癌及癌旁组织内目标lncRNA的表达特征,同时利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在线数据库中的肝癌(368例)及癌旁(50例)标本转录组数据对目标lncRNA表达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4)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80例肝癌组织内目标lncRNA表达与对应的肝癌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间的关系,并利用TCGA数据库进行大样本验证;(5)利用Cox回归模型对80例HCC患者OS及DFS相关因素(目标lncRNA表达水平、性别、年龄、HBV感染、AFP及ALT高低、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及血管转移(包括门静脉及微血管侵犯))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6)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目标lncRNA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探索目标lncRNA(经上一部分结果分析确定为EPB41L4A-AS1)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行为的影响:(1)分别利用携带有EPB41L4A-AS1慢病毒过表达载体/shRNA表达载体的慢病毒颗粒感染EPB41L4A-AS1相对低表达的Huh7细胞/相对高表达的SK-Hep1细胞,并利用嘌呤霉素筛选出EPB41L4A-AS1稳定高表达的Huh7细胞及稳定低表达的SK-Hep1细胞;(2)Transwell实验检测EPB41L4A-AS1表达对Huh7/SK-Hep1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RT-qPCR 及 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EPB41L4A-AS1 表达对 Huh7/SK-Hep1 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4)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分别通过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凝胶溶解实验检测EPB41L4A-AS1表达对Huh7/SK-Hep1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的影响;(5)利用裸小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及裸小鼠肝内成瘤模型比较接种EPB41L4A-AS1稳定低表达SK-Hep1或野生型SK-Hep1细胞后,裸小鼠肺内及肝内微转移灶数量,评估EPB41L4A-AS1表达在体内对肝癌转移的影响。EPB41L4A-AS1调控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和功能的分子机制的探索:(1)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及核质分离RT-qPCR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内EPB41L4A-AS1的分布情况;(2)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肝癌细胞内EPB41L4A-AS1相关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结合近期发表的侵袭性伪足调控相关基因集,明确其中哪一(几)条ceRNA调控轴参与了 EPB41L4A-AS1介导的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调控;(3)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肝癌细胞及组织中该ceRNA调控轴参与者表达关系;(4)分别或共转染对应的过表达质粒、siRNA、miRNA inhibitors/mimics操纵ceRNA调控轴参与者表达后,利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内ceRNA调控轴参与者间的调控关系;(5)利用双荧光素报告酶基因检测及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技术证实,EPB41L4A-AS1 通过 miRNA 应答单元(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s,MRE)与轴内miRNA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miRNA对靶mRNA的降解;(6)分别或共转染对应的过表达质粒、siRNA及miRNA inhibitors/mimics操纵ceRNA调控轴参与者的表达,利用LSCM(通过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凝胶溶解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观察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功能)及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7)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eRNA轴对下游侵袭性伪足形成相关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调控。[结 果]EPB41L4A-AS1在肝癌细胞系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EPB41L4A-AS1在HINT1敲低后的肝癌细胞内显著高表达;(2)EPB41L4A-AS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永生化肝细胞系,且高侵袭性肝癌细胞系(SK-Hep1、MHCC97-H)内EPB41L4A-AS1表达水平高于低侵袭性细胞系(Huh7、HepG2);(3)EPB41L4A-AS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且其表达水平是影响HC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4)EPB41L4A-AS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TNM分期、肿瘤多灶性、血管转移正相关。EPB41L4A-AS1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行为的影响:(1)体外实验显示,稳定过表达EPB41L4A-AS1的Huh7细胞较野生型Huh7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明显提升,且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表达明显降低,间质细胞标志蛋白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明显升高;而稳定低表达EPB41L4A-AS1的SK-Hep1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明显降低,FN及α-SMA表达明显下调,而E-cad表达明显上调;(2)体内实验显示,接种稳定低表达EPB41L4A-AS1的SK-Hep1细胞的裸小鼠肺组织及肝组织内微转移灶数量明显少于接种野生型SK-Hep1细胞的裸小鼠。EPB41L4A-AS1调控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和功能的分子机制:(1)FISH及核质分离RT-qPCR检测发现EPB41L4A-AS1主要分布于肝癌细胞胞质;(2)利用前期获得的lncRNA+mRNA表达谱芯片数据,结合生物信息技术构建了以EPB41L4A-AS1为中心,7个miRNAs和10个mRNAs为节点的ceRNA调控网络,结合已经发表的侵袭性伪足调控相关基因集,进一步筛选出可能参与侵袭性伪足形成调控的 ceRNA 机制调控轴:EPB41L4A-AS1/miR-20b-5p/MCL1;(3)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CL1在Huh7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低于SK-Hep1 细胞,而 miR-20b-5p 在两个细胞中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IHC 染色显示裸鼠EPB41L4A-AS1低表达微转移灶组织内MCL1表达高。50例肝癌组织(由收集的80例肝癌组织中随机选出)中MCL1的表达与EPB41L4A-AS1的表达正相关,与miR-20b-5p表达呈负相关,且EPB41L4A-AS1的表达与miR-20b-5p表达负相关;(4)转染miR-20b-5pinhibitors或EPB41L4A-AS1过表达质粒均可显著增加肝癌细胞内MCL1的表达,且因转染miR-20b-5pmimics对MCL1表达的抑制可被EPB41L4A-AS1或MCL1的过表达质粒的转染所挽救;(5)双荧光素报告酶基因实验显示miR-20b-5p mimics或inhibitors与野生型EPB41L4A-AS1或野生型MCL1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可检测到荧光素酶活性的显著降低或升高,而与miR-20b-5p推定结合位点突变型EPB41L4A-AS1或MCL1质粒或对照质粒共转染则未见荧光素酶活性的明显变化,且共转染EPB41L4A-AS1过表达质粒,可逆转由miR-20b-5pmimics转染介导的MCL1野生型荧光素酶的活性抑制;(6)RIP实验显示在HCC细胞中EPB41L4A-AS1、miR-20b-5p及MCL1均在AGO2复合物中富集,且敲低EPB41L4A-AS1可观察到MCL1在AGO2上的富集显著增加;(7)LSCM观察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实验显示,含有标志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基质胶溶解斑点的HCC细胞比例在转染EPB41L4A-AS1 siRNA后明显减少,且miR-20b-5p inhibitor或MCL1过表达质粒的转染可部分挽救因转染EPB41L4A-AS1 siRNA对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的负面影响;(8)Transwell实验显示,HCC细胞在转染EPB41L4A-AS1 siRNA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弱,且miR-20b-5p inhibitor或MCL1过表达质粒的转染可部分挽救因转染EPB41L4A-AS1 siRNA对肝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9)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转染EPB41L4A-AS1过表达质粒可在总Cofilin表达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3号丝氨酸位点(Ser3,S3)磷酸化的Cofilin(Cofilin S3phox)比例,而EPB41L4A-AS1表达下调引起的Cofilin S3phox比例增加亦可被miR-20b-5p inhibitor或MCL1过表达质粒的转染所挽救。[结 论]本研究首次报道,在肝癌细胞及组织中高表达的lncRNAEPB41L4A-AS1可能是一种新的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的调节因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机制上,本研究首次证实EPB41L4A-AS1可通过ceRNA机制竞争性结合miR-20b-5p,抑制miR-20b-5p靶向MCL1,进而通过上调MCL1的表达,抑制侵袭性伪足形成调控分子Cofilin Ser3位点的磷酸化,促进肝癌细胞侵袭性伪足形成及功能。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lncRNA调控侵袭性伪足的形成及功能的认识,部分阐明了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更为EPB41L4A-AS1作为肝癌转移、复发等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种临床用药经验,并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与验证,最终又指导中医临床用药。通过对四性及五味的溯本寻源,以中药四性的起源、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为主线,对四性的形成过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617味中药进行“性”与“味”的统计分析,解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中药性味的应用和理解,为中药药性
<正>创设数学区域活动是教师开展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等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合理地投放和管理区域材料。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中班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成长的载体。
期刊
<正>当前,个别化学习性区域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区是幼儿园运用最多的个别化学习性区域之一,既具有教学属性,又相对独立、分散、自由、自主。在数学区域中,教师通常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将数学目标物化于有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之中,将数学核心经验渗透于操作活动中,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材料,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的方式与材料互动,获
期刊
隐身性能是影响高超声速武器作战效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为提高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生存及突防能力,以HTV-2飞行器为初始外形,引入锐边化设计思想,提出一种兼具良好隐身性能的气动外形。首先,采用CFD数值模拟和高频近似算法,对初始外形气动特性及隐身特性进行评估。接着,通过截取重要截面轮廓线,在轮廓线上均匀选取控制点,最终将离散点重构成三维外形,设计了一种锐边化飞行器外形。在此基础上,计算评估了锐边化外形
为探索侧向喷流流动控制技术对高超声速导弹方向舵局部气动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理,对带有缝隙的导弹在不同来流和喷流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模型流场和壁面热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喷流压比达到75时,可以避免受弓形激波干扰的来流气体作用在方向舵上,能有效减少方向舵前缘中后段的壁面热流;随着喷口位置与方向舵前缘距离的增加,喷流后回流区结构和范围变化不明显,喷流后引导线逐渐往远离舵底面的方向移动,远离
<正>一原题呈现题目已知f(x)=lnx+ax+1,f’(x)为f(x)的导函数.(1)若对任意x> 0都有f(x)≤0,求a的取值范围;(2)若0 <x1<x2,证明:对任意常数a,存在唯一的x0∈(x1,x2),使得■成立.本题是2022年广东一模第21题,考察学生运用导数工具探索函数性质的能力,解题过程涉及零点存在定理,导数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运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等知识.设问中涉及x1,x
期刊
衰老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自然过程,机体发生衰老后会出现一系列器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当今社会趋向老龄化,衰老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所以如何对这一病理变化进行有效干预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笔者从广义津液与脏腑之间的生化关系探析衰老性疾病的核心病机值得研究。对于衰老,不同的学科和学术流派具有多元化的解读视角,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及辨治手段。八段锦,属于健身气功,是一项以形体活
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中准确识别激波位置对求解飞行器气动力热特性十分关键,传统的人工构造激波识别方法严重依赖于经验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建立更加通用的激波识别方法,本文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构建了高阶非线性激波判别式。在生成了训练数据集与测试数据集的基础上,构建深度前馈神经网络并训练该模型使其满足激波识别预测精度,将其应用于一维Lax、Sod激波问题及二维超声速无粘圆柱绕流算例中以验证该判别
一、课题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男女总体死亡率亦位于首位,男女总体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放射治疗是肺癌的重要治疗策略。放射治疗在初期对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治疗的进展,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放射治疗抵抗,造成肺癌局部控制不佳或肺癌复发,进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寻找有效的肺癌放射治疗增敏新靶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肿瘤细胞的放射治疗敏感性与细胞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正念减压疗法(MBSR)联合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VA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5—2022-05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VAT组(41例)和MBSR+VAT组(42例)。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MBSR+VAT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简明心境状态量表(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