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住老年居民的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也日渐提升,“奔小康、要健康”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现代社会经济日趋富足的情况下,健康话题日益引起民众的重视。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预计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内会成为全世界下一个公共健康挑战,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也得到不断地增长,最终老年人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呈现多态化发展趋势。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城市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在健康信息获取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健康信息获取领域,城市老年居民偏爱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正式交流渠道获取健康信息,而农村或偏远地区老年人健康信息获取主要依靠个人社会网络。为此,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探讨农村常住老年居民在健康信息社会合作获取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构建其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社会关系对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路径,揭示健康信息获取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挖掘健康信息获取的社会合作机制。本文的数据收集、分析过程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构建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初始影响因素模型阶段。在本阶段,研究者首先依据文献和研究内容设计初始访谈提纲,然后半结构化访谈重庆某地区14位农村常住老年居民,接着采用扎根理论研究策略和访谈案例分析方法确定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初始影响因素模型。第二阶段是制定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调查表阶段。在该阶段,研究者再次结合文献和案例访谈分析结果确定前期调研的调查表。与此同时,研究者根据第一阶段确立的初始影响因素模型编制农村常住老年居民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影响因素量表。接着,研究者根据调查表访谈48位农村常住老年居民,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而确定健康信息和社会关系类型。最后,研究者依据健康信息类型和社会关系类型确定农村常住老年居民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正式调查表,该正式调查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信息特征和量表3个部分。第三阶段是确立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影响因素模型和机制阶段,包括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数据收集、分析过程。在预调研过程中,研究者访谈180位农村常住老年居民,然后对收集整理出的数据运用克隆巴赫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并且采用高低分组T检验、校正的项目相关系数等项目分析方法净化量表项目。在正式调研过程中,研究者实地调研重庆地区某4个乡镇244名农村常住老年居民,并采用代理人访谈方式获取陕西、广西、河南地区62份数据,共计306份正式访谈数据。研究者利用正式访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线性模型、对应分析了解农村常住老年居民的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特征和规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出9个公因子: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关系结构、关系内容、关系强度、压力、社会情境、健康交流行为、社会获取。鉴于此,本研究确定农村常住老年居民的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的概念模型,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现对概念模型的验证与修正。研究发现: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行为具有集中属性与偏好特征;不同属性农村常住老年居民的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和相关性;确立行为、心理、生理、交流等相互关联的健康信息获取社会合作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在回顾、分析我国综合档案馆建设以及国际档案大会有关档案馆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从建筑特色、地方特色、馆藏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等五个要素出发,探讨我国综合档案
BGP 用来在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可达性信息,是因特网中的骨干路由协议,必须要求提供可靠的安全性。S-BGP 用来提供安全机制,以解决当前BGP 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安全威胁。本文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挖掘群体用户的饮食偏好,不仅能够揭示不同群体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而且由此可反映区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情况。传统的饮食偏好挖掘研究大多依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完成,取得了较多相关研究成果。然而,传统研究存在研究对象数据规模小、数据收集时间长等局限性。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生活中各
  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用于控制卫生费用、规范医疗实践行为的工具。本文从指南开发严格性方面对循证性指南的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以了解其循证程度。文章使
随着信息传播形式及信息接收条件的改变,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传播出现了信息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为促进政府信息服务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公平的信息权利,我国政府正加快实现政务网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