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史上对外贸易的奇迹。1978年到2009年的30余年间,中国出口额扩大了146倍,年平均增长率在18%以上。出口取得的成就值得欣喜,但是出口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出口年增长率可以高达40%,但也可以低到-18.4%。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尚未实现、国内消费疲软、国外需求仍十分重要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贸易稳定增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被认为是调节出口的重要政策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出口严重受挫。为应对出口下降,国内频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8年8月1日起,我国连续7次上调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此期间,人民币保持币值的稳定。进入2010年,国内出口开始回升并出现恢复性增长。出口的复苏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于7月15日调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两种政策究竟何者对调整出口更为有效;在调整出口的同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调机制;影响出口的机制是否存在地区差异?为分析以上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本文梳理了出口退税、汇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以及出口退税、汇率政策的在国内的历史演变和经验,对比国内外出口退税制度并提出借鉴意义。从两个角度给出文章的实证研究:一是以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SVAR模型,二是以地区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调整的效力大于汇率政策,体现在退税政策的时滞效应短、对地区出口影响显著、对出口影响弹性系数较大;出口退税、汇率政策在应对出口、国际社会压力时存在一定的协调机制。根据结论,本文认为:应对出口波动、缓解货币升值压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等情况,应积极使用出口退税政策,审慎使用汇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