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持续不断地涌入城市,城市在扩张,自然在消失。随着公众对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在城市发展中被忽略的自然过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环境建设者开始专注于寻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行的自然建设途径,以期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自然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城市中人工干预下的自然生境营造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及区域自然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可能。论文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角度出发,针对黄土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发展迫切的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和机遇,选取青海省海东新城城市道路绿地生境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道路生态学(Road ecology)等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文献综述、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假设演绎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探求在海东新城典型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绿地的生境类型划分及针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地生境的营造模式。论文通过对海东新城城市与自然过程的探究,基于海东新城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以及城市格局的时空演变,首次对海东新城城市道路廊道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依据廊道连通性及网络环度指数量化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地廊道的生态安全平衡指数。依据道路绿地生境影响因子以及城市道路结构类型,对海东新城城市道路绿地生境进行类型化研究。针对海东新城城市植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就核心区域范围内乡土自然植物及城市内部道路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建立海东新城城市道路绿地适生植物群落结构。论文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海东新城城市道路绿地生境的营造模式:生境优先的规划理念——道路廊道网络格局营建、带状场地的设计方法——多要素组合的营造途径、适生植物的群落组织——人工干扰与自然驯化。文章最后选取海东新城核心区乐都城市三河六岸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整体道路绿地廊道网络结构营建到具体路段样例绿地生境的营造,从上到下系统论证了青海省海东新城城市道路绿地生境营造模式的可行性及创新性。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大中城市绿地—生境营造模式及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51278410/E080202)和“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5133800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