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人口的死因谱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其中2002年全球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新病例占全部癌症的9.4%,发病率男性已跃居第4位,女性第3位。根据2005年对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进行调查发现,新增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病率以每年3.9%的速度在递增,而世界平均水平则只是2%的增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是17.2万和9.9万,已超过美国[1]。近年来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说明这与癌症的早期诊断及癌前预防有很大关系。早期结直肠癌多无不适症状,早期得到确诊的只有5%,60-70%的结直肠癌就诊时已是中晚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50.21%,术后复发率30%[2]。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早期筛查或诊断结直肠癌的非侵入性手段。近年来研究认为miRNAs通过对多种基因的调节广泛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还发现大约50%的miRNAs基因组富含CpG序列,是表观遗传沉默的重要靶点。前期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中,miR34b/c存在高频率的甲基化异常,是结直肠癌的一重要分子特征。结直肠癌脱落的癌细胞或分泌的游离DNA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粪便DNA中也存在较高比例的肿瘤DNA。因此,检测粪便miR34b/c基因甲基化有可能成为新的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或筛查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采用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技术联合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技术分析了126例结直肠癌患者粪便miR-34b/c基因甲基化状态,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粪便miR34b/c甲基化状态的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从126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粪便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粪便中分别提取DNA,采用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技术对经过亚硫酸氢盐修饰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组织和粪便中miR34b/c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1、结直肠癌癌组织miR34b/c基因的甲基化阳性率为95.2%(120/126),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为11.9%(15/12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结直肠癌粪便miR34b/c甲基化阳性率为90.2%(111/12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7.8%(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DNA miR34b/c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92.2%。3、miR34b/c甲基化状态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34b/c甲基化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分子特征,检测粪便miR34b/c甲基化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全新的肿瘤标记物。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为微量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甲基化分析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