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氧钛钡粒子表面修饰、形貌控制及电流变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流变液是一种由微、纳米介电颗粒分散在绝缘液体中组成的智能流体,其流变性能在外电场作用下能快速、可逆地出现几个数量级的变化。这种奇异的特性使得电流变液在诸如减振器、离合器、控制阀等机电转换装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根据介电极化理论设计和制备的传统型电流变液存在剪切应力较低,难以满足工业实际应用要求的缺点。2003年,温维佳等人首次发现用尿素包覆的草酸氧钛钡(BTO)纳米粒子能够产生巨电流变效应,解决了长期以来电流变液剪切应力较低的历史难题。他们认为巨电流变效应的产生是由包覆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尿素薄层界面效应引起的。虽然极性的尿素小分子容易分解的缺点限制了这类巨电流变液的实际应用,但是通过改善粒子界面性质增强材料电流变性能的方法为制备高性能的电流变液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设计思路。为此,本文通过表面修饰、形貌控制和核壳结构设计等方法改善BTO粒子的界面特性,同时避免极性分子分解给材料电流变性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期达到提高材料电流变性能的目的。   在本文研究中,分别制备了微量聚苯胺(PAn)修饰BTO复合粒子、纳米层状结构的铬掺杂草酸氧钛钡(BCTO)粒子、二氧化硅/草酸氧钛钡(SiO2/BTO)核壳复合粒子等系列电流变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方法对这些粒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上述材料与甲基硅油组成电流变液,研究它们电流变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变化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原位氧化苯胺的方法制备出微量PAn修饰的BTO复合粒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明苯胺被氧化成PAn并很好地修饰在BTO粒子表面,同时减小了材料对水分子的吸附。随着PAn修饰量的增加,复合粒子与硅油之间的接触角减小,浸润性增强;同时复合粒子的电流变性能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PAn修饰量为1.7%(An/BTO=1.7 mol%)时,复合粒子表现出最佳的电流变性能,其剪切应力达到54.5 kPa(E=3.5 kV/mm),为纯BTO粒子电流变液的3.3倍。1.7%PAn/BTO复合粒子的动态剪切应力和电流变效率均比纯BTO粒子有所提高。介电测试结果表明PAn修饰从提高材料的界面极化能力和改善粒子与硅油之间的浸润性两个方面同时增强1.7%PAn/BTO复合粒子的电流变性能。纯BTO粒子电流变性能随电场重复作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1.7%PAn/BTO复合粒子的电流变性能不受电场重复作用的影响。通过测试电场重复作用前后粒子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电场重复作用下,纯BTO粒子间会形成氢键作用,改变了粒子在硅油中的分散状态,因此其电流变性能稳定性较差;而1.7%PAn/BTO复合粒子在电场重复作用下不发生变化,因此能够保持稳定的电流变性能。   2、在传统草酸盐共沉淀法基础上,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引入丙烯酰胺“盖帽剂”制备出形貌不同的BCTO粒子。随着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浓度的增加,BCTO粒子由不规则形貌转变为纳米层状结构和由块体结构粒子组成的聚集体。在丙烯酰胺浓度为5.16 g/L时,纳米层状结构BCTO由厚度为70 nm的薄片状粒子通过层-层聚集而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分子对BCTO晶体的选择性吸附是形成纳米层状结构粒子的主要原因。电流变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层状结构BCTO粒子表现出最佳的电流变性能,其剪切应力达到65.3 kPa(E=5 kV/mm),是块状结构BCTO粒子的十多倍。介电分析表明BCTO粒子的电流变性能主要受其形貌和比表面积的影响,极性的丙烯酰胺分子对其电流变性能的增强作用不明显。   3、首先通过静电作用将带正电的Ba2+离子吸附带负电的SiO2纳米粒子表面,然后制备出纯度较高的TiO(C2O4)2-阴离子,通过Ba2+离子和TiO(C2O4)2-阴离子在SiO2粒子表面的反应,合成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BTO纳米复合粒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表明BTO包覆在SiO2粒子表面,形成壳层平均厚度小于10 nm的核壳粒子。核壳粒子电流变液的剪切应力在电场强度为4 kV/mm时达到21.5 kPa,为相同浓度的纯BTO粒子电流变液的4.2倍。介电测试结果表明,核壳结构是材料电流变性能和界面极化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稀磁半导体(DMS)是将磁性元素掺入半导体材料中制备而成,由于在自旋电子器件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因理论预测ZnO基稀磁半导体在室温时仍具有铁磁性,引起大家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发展和考量单位已经备受重视,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却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
本文采用两种靶源(B4C靶,BN/C拼合靶),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单晶Si基片上制备BCN薄膜,系统研究了沉积工艺、退火条件和靶源形式对其沉积速率、表面形貌、键结构和组分的影响,以期通过工艺控制获得成分可控、组分变化范围宽的BCN系列薄膜材料,满足特定性能对BCN薄膜指定组分的要求,拓宽其应用范围。首先,以B4C靶材为靶源,通过改变脉冲激光能量密度(1-6 J/cm2),氮气压力(0-15 Pa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考验下,光催化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光催化领域中,研究最广泛也是最经典的光催化材料要数TiO_2与ZnO,虽然已经商业化并走上市场,但只能在紫外光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的短板限制了其在室外太阳光下的运用。为此,开发新型的可见光光催化剂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本论文立足于开发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围绕含铟的多元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展开研究,配合X射线粉末衍射、
学位
管板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锅炉、化工、制药、发电等行业,生产管板式换热器的重要工序就是管与管板焊接。焊接时通过人工进行焊炬中心定位再进行焊接。因此希望能设计出一种简单
为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去除和净化水中的微污染物,多采用反渗透、纳滤、高级催化氧化和吸附的方法,但存在的问题是吸附造成的膜污染、氧化副产物毒副作用和分离去除不彻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泥向着高性能、低能耗、良好的耐久性和更加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发展。高胶凝性水泥熟料是制备高性能水泥的关键,提高熟料中阿利特(C3S)含量,是提高水泥胶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