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体既指不合正体的俗字,也指书法结构的变体,还指一种创作方式。破体书法,古已有之,无论是文字演变现象呈现出来的破体,还是书家有意识地打破书体的界限来进行书法创作,都是对原有字形和书体特征的突破,换句话说,不能以固有的字形、书体特征来概括破体。纵观书法发展史,从书法形态来看,八分书、隶变、简牍都不能简单纳入五体书中。自篆隶楷行草五体完备之后,就有书法家开始破体书的创作,最早的书家是晋朝的王献之,随后历代又有怀素、颜真卿、米芾、王铎、郑板桥、吴昌硕等书法家进行破体书的创作。书法史演变了几千年,五体书几乎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然而仔细想来,未免有些僵化,在书法更多地担当艺术角色的今天,如何从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并进行新的创造,变成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当然,历代书法家欲求书写自我面目从来未停止过多方探索,但是历史的机遇似乎给今天的书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到吴昌硕融石鼓文进行书法创作,为后人以破体书为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有意识的运用破体书的概念进行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书法创作的路径之一。郑板桥是真正运用破体书来创作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所创造的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板桥体”。晚清至近现代书家,对破体书法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与清代大量汉魏时期墓志碑刻被发现不无关系。而20世纪发现挖掘的大量简牍帛书,其所处的篆隶破体阶段,无疑对当代破体书法创作亦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隶变是篆书向隶书发展演进的过程,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秦文字成为其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纪出土的秦简帛书,如《云梦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等早期隶书展示了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期隶变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的汉字字体结构以及用笔上呈现出亦篆亦隶的风格特点。笔者将其形成发展过程梳理分析,并对破体前后的文字进行比较,发现其破体成因主要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工具材料因素以及书写者身份地位的差异影响。秦国经济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导致对文字的使用日渐频繁,因而出现字形简化现象,加之书写工具开始以毛笔为主,富有弹性的笔豪打破了传统篆书厚重平稳的用笔,出现了波磔笔画,最后,广大下层地方官吏以及书写者不受上层统治者约束,对其进行推广使用使其逐渐发展壮大。以秦文早期隶变为例,根据其古拙性、率意性、抒情性的艺术特征,对破体书法的审美价值进行归纳总结,可得出破体书法是对常规形态的延伸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拓展,且作品中能传达出书家对心灵的自由追求。基于对秦文早期隶变的破体探究,笔者将破体书法的观念在自身实践创作中加以运用。以吴昌硕艺术为基,学习其破体书法观念。在字法上,作品呈亦篆亦隶的字体特征,融吴昌硕篆书和早期隶书为一体;笔法上吸收篆书遒劲厚重的笔力,并在行笔中加入隶书波磔笔意,同时,吴昌硕篆书行笔、收笔遒劲有力,收笔的提笔较为明显快速,笔者结合这种用笔方式,在收笔处一改篆书以往的饱满圆润、充实厚劲用笔,变头粗尾细状笔画,使作品呈现庄重不失典雅的特征;章法上融入早期隶书整齐划一的书写特点,并取法吴昌硕篆书中左右上下参差错落的结体特征,篆隶不同字体结构的疏密关系使整体章法在整齐一致中又极具动态特征。此外,吴昌硕书法与绘画艺术相互融合,其大写意花鸟画中的枝、干、叶、石等多采用书法用笔,绘画布局也融入了书法的结体特征,这种不局限于书体之间破体的创新思维方式,对于笔者的书画融合创作产生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