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中风病气虚证与脑血流灌注量及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探索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且为进展性卒中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80例新发中风患者,根据入组当天《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中气虚证积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气虚证积分≥7分者纳入气虚组,<7分者纳入非气虚组,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所有入选病例于入院时即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入院后前3天每12小时、4-7天每24小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入组后7天之内(入组的当天为第一天)任意一次NIHSS评分与入组时相比增加2分或以上定义为进展。比较气虚组与非气虚组患者容易进展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周围区域ASL脑血流量减少的数值差异,并比较进展的患者与非进展的患者病灶周围区域脑血流量差异。所有数据均以Excel输入,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气虚组脱落病例1例,非气虚组脱落3例,气虚组完成33例,非气虚组完成43例。2.总体血流灌注量的比较:76例患者患侧脑血流灌注量与健侧脑血流灌注量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0.01);脑梗死CISS临床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共54例,其患侧脑血流灌注量与健侧脑血流灌注量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穿支动脉疾病型(PAD)患者共22例,其患侧脑血流灌注量与健侧脑血流灌注量比较(P=0.131),无统计学差异。3.气虚组与非气虚组脑血流灌注量比较:气虚组与非气虚组脑血流灌注量差值(患侧脑血流灌注量-健侧脑血流灌注量)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4.气虚证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比较:气虚组与非气虚组之间病情进展情况的比较(P=0.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脑血流灌注量的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侧脑血流灌注量的比较(P=0.01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健侧脑血流灌注量的比较(P=0.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风气虚证与病情进展无明显相关性,有关中医证型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2.气虚型中风患者脑血流灌注量的差值明显小于非气虚型中风患者,说明气虚型中风患者血流较差,这为气虚型中风患者的治疗提供重大指导意义。3.ASL脑血流灌注量为预测脑梗死是否进展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医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