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临床常见病,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针灸治疗AS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尚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证明其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针灸疗法治疗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1.文献检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网路出版总库、维普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检索时限:1978.01~2014.01,根据各数据库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并结合手工检索、补充检索。  2.文献筛选方法  明确需要纳入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后,由两名研究员独立根据题目和摘要剔除部分文献,再通过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最终纳入需要的文献,并记录剔除文献的原因。  3.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方法  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资料提取表独立提取数据。根据 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  4.统计学方法  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采用R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比(RR),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结果采用95%可信区间(CI)表示;根据异质性程度选择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  5.证据质量分级方法  运用GRADE系统评价原则,采用GRADEprofiler3.6软件进行证据质量分级。从研究的局限性、不一致性、间接性、不精确性、发表偏倚及其他偏倚来源6方面进行文献的证据质量分级。  结果:  1.检索及筛选文献结果  共检索到针灸治疗AS相关文献110篇,经过两次文献筛选,排除因重复发表,研究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不符合纳入标准者96篇,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纳入AS患者967例。  2.文献资料提取结果  纳入的14项研究中,6项研究采用“针灸疗法VS西药”干预措施,7项研究采用“针灸疗法+西药VS西药”干预措施,1项研究采用“针灸疗法+中药+西药VS中药+西药”干预措施。  纳入的14项研究中,11项研究采用临床无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中4项研究采用晨僵时间,3项研究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2项研究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4项研究采用Schober试验,6项研究采用胸廓活动度,5项研究采用枕壁试验,8项研究采用血沉(ESR),6项研究采用C-反应蛋白(CRP),3项研究报告了详细的不良反应事件和原因。  3.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的14项研究中2项为“中级”,6项为“低级”,6项为“极低级”。  4.数据分析结果  (1)Meta-分析结果:  ①针灸疗法VS西药:两者在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无效率和次要结局指标BASDA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疗法疗效优于西药{[RR=0.37,95%CI(0.25,0.56)],[MD=-1.83,95%CI(-2.88,-0.78)]};在次要结局指标晨僵时间、BASFI、ESR、CRP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5,95%CI(-4.52,3.01)],[MD=-0.47,95%CI(-1.35,0.42)],[MD=-1.02,95%CI(-3.45,1.40)],[MD=-0.39,95%CI(-2.67,1.90)]}。  ②针灸疗法+西药VS西药:两者在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无效率、次要结局指标Schober试验、枕壁试验、BASDAI、ESR、CRP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疗法联合西药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RR=0.24,95%CI(0.24,0.71)],[MD=0.57,95%CI(0.17,0.96)],[MD=-1.05,95%CI(-1.40,-0.70)],[MD=-2.18,95%CI(-2.63,-1.73)],[MD=-4.16,95%CI(-5.92,-2.40)],[MD=-2.19,95%CI(-3.52,-0.85)]};在次要结局指标指标晨僵时间、胸廓活动度、BASFI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3.76,95%C([-10.11,2.59)],[MD=0.23,95%CI(-0.01,0.47)],[MD=-0.64,95%CI(-1.57,0.30)]}。  (2)定性分析结果:  ①针灸疗法VS西药:针灸疗法与西药在次要结局指标Schober试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疗法疗效优于西药(P<0.01,P<0.05);在次要结局指标枕壁试验、胸廓活动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②针灸疗法+中药+西药VS中药+西药:针灸疗法联合中药加西药与单纯使用中药加西药在指标临床无效率、胸廓活动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疗法联合中药加西药疗效更优(P<0.01,P<0.05);在指标ES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5. GRADE系统结局指标质量分级结果  (1)针灸疗法VS西药: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无效率证据质量为“中级”,次要结局指标BASDAI、晨僵时间、Schober试验、枕壁试验、胸廓活动度、BASFI、ESR、CRP证据质量均为“低级”。  (2)针灸疗法+西药VS西药: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无效率、次要结局指标Schober试验、枕壁试验、BASDAI、晨僵时间、胸廓活动度、BASFI证据质量均为“低级”;次要结局指标ESR、CRP证据质量均为“中级”。  (3)针灸疗法+中药+西药VS中药+西药: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无效率、次要结局指标胸廓活动度、ESR证据质量均为“极低级”。  结论:  1.与西药相比,针灸疗法在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AS疾病活跃程度方面确有疗效,然而其证据质量分级为“中级”或“低级”,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2.与西药相比,针灸疗法联合西药在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脊柱关节功能,降低AS疾病的活跃程度以及体内炎性反应方面确有疗效,然而其证据质量分级均为“中级”或“低级”,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3.与中药加西药相比,针灸疗法联合中药加西药在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胸椎关节功能方面确有疗效,然而其证据质量分级均为“极低级”,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4.针灸疗法治疗AS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安全性较好。
其他文献
【摘要】: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 体验情感 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种状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知厌学和学生接近50%,这个数据相当惊人,应引起广泛关注。下面我就学生厌学生物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厌学原因  (一)学生方面引起厌学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生理因素不稳定,又加上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留所儿童,在生活中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
期刊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短发夹RNA(shRNA)沉默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基因对人宫颈癌Si 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ANGPTL4 shRNA慢病毒感染Si Ha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物理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摒弃原本的填鸭式的教学,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的现状,探讨怎样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成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
中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间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起始阶段,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开始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阐明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探究时机和环节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与入门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物理兴趣培养,具备初步的事物观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
期刊
目的:探索湿阻中焦证是否也通过影响水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表达而导致水液代谢失衡,研究平胃散是否通过调整水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表达来协调水液代谢状态,进而发挥祛湿作用。方法:采用成熟的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物肝肺肾内水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1、GLUT2、GLUT3)的分布,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动物肝肺肾内SGLT1、GLUT2、GLUT3和Na+-K+-ATP酶的含量。结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