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学校社会科课程革新——杰罗姆·布鲁纳主持《人类研究课程》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急速的变化,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这其中文化的构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背景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与不同文化群体积极互动的能力,使其成为民主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而在众多的学科中,社会科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社会科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社会科课程也出现了革新的趋势,但社会科课程在我国新时期尚属于新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结构、内容的设计还不甚合理,也缺乏成熟的课程案例以供参考。因此,对国外优秀社会科课程的借鉴对我国改进社会科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文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借鉴美国著名社会科《人类研究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尤其是“人类学”对该课程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共分八个部分予以论述。   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二部分则从战后美国新社会科运动与布鲁纳参与课程改革两个角度回顾了《人类研究课程》的出台背景。   第三部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分析了《人类研究课程》的设计过程,即该课程意图通过整合生物模块与人文模块,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人性,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四部分聚焦于《人类研究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探讨。该课程以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为基础,开发了包括电影、小册子、教师手册、游戏、唱片、幻灯片、挂图等多种课程资源。   第五部分通过实际案例,详细的论述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包括:对比、模拟、推理和参与。   第六部分则试图透过197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课程评估,从学生学业成就和学生的态度两大方面深入了解该课程的实施效果。   第七部分论述了该课程争议的焦点,并从课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课程终止的原因。   第八部分则以以上各部分论述为基础,分析《人类研究课程》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即促进社会科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社会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师生角色,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田野调查;关注影视人类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运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师生冲突是学校教育实践无法回避的常见问题。我国对师生冲突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0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而目前学术界却鲜见有对师生
1.研究目的   构建果蝇Hand>TrpalRNAi系,从生命周期、运动能力及心脏功能三个方面评价候选基因Trpal在运动抗衰老中的功能效应,探究果蝇抗衰老分子机制研究模式,为大批量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