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正逐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及其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的战略目标。本文在对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产业集聚理论、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本质,以及构建以交易对象和交易环境两个维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及相关研究假设。通过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选取能正确反映交易对象和交易环境范畴的合适指标,构建邻接标准、地理标准、经济标准和交通标准四类空间权重矩阵,并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对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做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性、知识专业性与产品无形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的本质是企业由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化过程,也是企业员工运用沉默性知识到编码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寻求生产性服务业更高的运作效率。本文详细论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可以交易对象和交易环境两个维度来具体展开。前者针对企业在区域中直接面对的同类或者上下游行业等各关联交易主体,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具体分为企业竞争程度、资产专用性和制造业集聚程度;后者针对企业在区域中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交易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支撑作用,因其外部性而往往受到地理邻近因素、经济实力因素和交通水平因素等影响,具体分为信息技术水平、知识溢出程度、城市规模水平,政府干预能力和空间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首先,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其表现形式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和比重的稳步提升;其次,运用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了行业分析和地区分析。从行业分析中可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4类生产性服务业在历年水平上较为集聚,而另外3类行业的集聚水平则低于全国水平。从地区分析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都集聚在上海、南京、杭州、舟山、合肥等5座城市,且对周围城市有一定的虹吸作用。不光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各类细分行业亦是如此;再者,运用Moran’s I指数用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性,可见近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呈空间正相关性且愈发增加;最后,对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做了空间计量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十分明显,且其地区要素禀赋对异质性影响也很显著,计量结果也符合理论预期假设。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且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邻接特征权重矩阵的拟合结果最为理想,经济特征权重矩阵其次;企业竞争程度、资产专用性和制造业集聚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系数均为正数,并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交易对象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知识溢出程度系数大多数为正向显著,信息技术、城市规模和政府干预程度系数大多显著为负,说明交易环境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起着支撑作用;地理邻近、经济规模和交通水平等外部因素对交易对象因素影响弹性不足,对交易环境因素的影响则较为敏感。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易对象和交易环境的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以及将空间计量模型方法运用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中,并以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支持。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