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血吸虫是侵害人畜的重要病原,可引起宿主严重的肝脏病变和死亡,使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遭受严重危害。日本血吸虫主要的致病阶段在尾蚴入侵宿主皮肤后经过移行进入肝脏并大量产卵,这些过程与很多的因子有关。本研究以日本血吸虫为研究对象,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或传播,考虑到反刍家畜如牛、羊等应用吡喹酮口服给药具有操作不便、生物利用度低、体内代谢迅速等缺点,我们进行了吡喹酮剂型改造,以期开发一种疗效更佳、方便易用的制剂,重点考察了制剂的药效和药动学两个方面,为日本血吸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1.吡喹酮注射剂治疗人工感染小鼠血吸虫病药效学研究通过人工定量感染尾蚴的小鼠,接受不同配方制剂的注射治疗,统计大量数据,分析减虫率、肝减卵率、肝卵减孵化率及减雌率等指标,结合制剂稳定性、刺激性、制备难度等做考察,选用配方制剂A作为后续研究的材料。制剂A经皮下注射的剂量由600 mg/kg.b.w、300 mg/kg.b.w、100 mg/kg.b.w、50 mg/kg.b.w不同而旱剂量依赖性,疗效表现显著不同,600 mg/kg.b.w为最佳剂量,50mg/kg.b.w为不推荐剂量。对不同感染期的小鼠治疗发现,制剂A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各个阶段均敏感,不仅在30 d有94.23%的减虫率、89.2%的肝减卵率,而且在10 d和20 d与对照组相比,分别达到100%减虫率、100%肝减卵率和82.69%的减虫率和94.5%的肝减卵率。制剂A在日本血吸虫感染20 d治疗试验第三次独立试验产生56%的减虫率和70.7%的肝减卵率与前期结果基本吻合。共三次独立的试验证明,制剂A在20 d的疗效是明确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高浓度和添加缓释成分的试验义分别证实了高浓度对杀虫有利,缓释成分对提高杀虫有促进作用。不同时间治疗感染后小鼠的肝脏眼观病变,显示应用制剂A较早治疗可以减少宿主肝脏损伤,同时对病原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2.吡喹酮注射剂药动学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反相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首次用小鼠进行了吡喹酮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选择600 mg/kg.b.w一个剂量,对注射剂和口服剂分别经皮下注射和灌胃,采取小鼠眼后框静脉血,处理后,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药物检测。试验数据Cmax、Tmax采用实测值,其余参数用DAS 2.0软件处理。吡喹酮与血浆基质分离良好,血药浓度在0.208-10.4μg/mL范围内,吡喹酮在214nm吸收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C=0.000006*A+0.0149(γ2=0.9994, n=3)。高、中、低3种质控样品的日内(n=3)RSD<14%,日间(n=3)RSD<13%,绝对回收率分别为60.25%、66.76%、70.72%。生物检测限为50ng/mL。制剂A和口服剂符合一级吸收消除二室动力学模型。制剂A分布快,消除缓慢,口服剂在小鼠体内吸收快。皮下制剂A在小鼠体内分布半衰期tl/2a为2.047 h,消除半衰期tl/2B为69.315 h;灌胃口服剂在小鼠体内的清除率为CL/F为4.938 L/h/kg。吡喹酮注射剂与口服剂相比,在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而制剂A制备容易,给药方式简单,在临床生产中采用注射剂A高剂量单次给药方式有望推广到其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