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聚乳酸口腔隔离膜(PDLLA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引导组织再生作用,并与市售医用胶原膜进行比较,为国产自主品牌生物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8只成年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各时间节点各3只,雌雄不限。拔除下颌左侧第2、第4颗前臼齿,下颌右侧第3颗前臼齿,愈合3个月。在拔牙区切开翻瓣,用球钻于拔牙窝制备近远中向宽8 mm,垂直向宽6 mm,颊舌向宽4 mm的箱状骨缺损,完全随机填充三种填充材料,分别为:人工骨植入物(G)、人工骨植入物+医用胶原膜(GC)、人工骨植入物+聚乳酸口腔隔离膜(GP),自身对比观察诱导骨再生作用。分别于2、4、8、12、16、24周6个时间节点麻醉处死3只Beagle犬。取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骨进行X线检查,定量分析影像密度。分离各时间节点含有骨粉、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医用胶原修复膜的下颌骨标本,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其所有时间节点的X光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新骨再生情况、膜材料隔离作用、膜材料降解三个方面,探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引导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并与医用胶原修复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2、4、8、12周各实验组手术损伤部位影像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区域。术后16、24周各实验组缺损区可见新生骨小梁。骨缺损填充手术后各组积分密度均呈指数下降趋势。手术2、4、8、16、24周,G、GC、GP组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12周,GP组X光积分密度明显高于GC组,P=0.038,(P<0.05),GC、GP分别与G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充填材料2、4、8、12周,GP组各时点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均高于GC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GP组第24周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评分高于同期GC组,P=0.017,(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实验期间,GP组膜材料空间维持特性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009,(P<0.0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3.填充材料2、4、8、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填充材料2、12、16、24周,GP组各时点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略高于G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C组,P=0.321,(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044,(P<0.05),有显著性差异。GC组缺损区骨组织增殖评分累计评分高于G组,P=0.314,(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Beagle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较可靠的引导骨再生效果。(2)本实验研究可以为聚乳酸口腔隔离膜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