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激励需求研究——以成都五所高校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1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作为“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在大灾难里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犹如井喷之势迅速发展,为当时灾难的缓解做了巨大贡献,甚至社会后来将2008年作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对开展我国志愿活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属于我国青年志愿者中重要的分支,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来源,不仅为我国志愿者事业添砖加瓦,其开展的活动也为践行四个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实践来源,更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助力。  但是,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实际上存在许多问题限制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例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筹集困难、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认知认可度较低、维护大学生志愿者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活动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理论研究的支撑。通过文献调查,将马克思主义需求与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校、服务机构、社会、家庭和志愿者自身主客体出发,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发展可能需求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对各主体的激励需求情况,找出当下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探讨出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激励需求的具体措施,就如何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发展做出些许理论阐释和参考。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对学校、服务机构、社会、家庭和自身对的激励需求与激励现状之间都存在差距,并且对不同类型的激励政策的供需差距也不同。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等方法,总结了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不合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激励政策不完善,最后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今后对大学生志愿者激励需求实现过程中,应注重各方面激励政策作用的协调性发挥,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以培育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为目的,最终全方位正确性的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其他文献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就对我国经济发展做了一个长期规划,明确指出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作
本论文以D大学西北五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学习、生活障碍及对策初探为题,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对D大学西北五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的学习、生活障碍进行了研究和归
新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演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高校外语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也是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其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反
受社会转型、文化冲突、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杀人伤人等恶性事件频出,不少青少年游戏人生、漠视生命,生命责任感薄弱、价值和幸福感不强、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