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堡特人文主义语言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堡特是十九世纪德国学术界一颗巨星,他博学勤思,兴趣广泛。在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美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研究,其主要成就在语言学方面。   本文主要论述洪堡特在语言学上的基本观点,分析其语言学的辩证性及其影响、启示、局限性。   在洪堡特的时代,语言学中的逻辑主义倾向已经占据西方语言研究的主流地位,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语言看作思维与交际的工具与手段。洪堡特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已知真理的手段,语言同时更是揭示未知真理的手段。语言是衡量世界万物的尺度,人类借助语言才能认识宇宙万物,而语言使得世界万物有序化、条理化。没有语言,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只是一片混沌,只是一片混乱。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它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就语言与外界的关系而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而就语言本身的特性而言,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僵死的“木乃伊”式的结果与产品,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过程伴随着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与意志。从这种意义来看,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人类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语言源于人类深层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仅仅用于交际。   就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而言,洪堡特认为语言与民族密不可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洪堡特的这两句经典名句:民族的语言是表达民族精神的方式,民族精神是民族语言的灵魂。   洪堡特语言学思想来源丰富,他深受康德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其语言学理论具有具有浓郁的辩证法特征与思辨色彩。他认为语言既是心智的精神活动,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形式;语言既具有创造性,语言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既是社会的,语言也是个人的;语言既是主观的,语言又是客观的;语言结构的价值是不能比较的,语言结构又有完善与不完善之分。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对语言的论述中明显具有康德式的先验论倾向与不可知论色彩;不过,洪堡特的思想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启示才是主流,在西方,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文艺美学家;对西方语言研究中的逻辑主义倾向也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对我国语言研究也有深刻的启示与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技术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工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技术又像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除了给人类带来文明和幸福之外,还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
在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基础上,波普尔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然而,波普尔又似乎超越了这一原则。他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确具有某种实在,不过,这种实在必须与
中国国家卫生部在2001年3月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以该规定为背景,本文首先明确了代理孕母的
在企业家演讲中,人们常常会听到很多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隐喻性表达。这些隐喻性表达不仅能够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会产生很强的劝说功能。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
张之洞是晚清中西方文化剧烈交汇的产儿,在这个中华文化从中古走向近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时期,他用睿智的头脑意识到原封不动地保持“中学”是自取灭亡,于是将中国传统伦理思
证实原则可以说是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哲学的“硬核”。意义问题、检验或证实的标准问题、真的定义问题甚至是划界问题,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证实原则的具体化。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