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光照条件优越、水资源匮乏、坡地资源丰富,但是受地形和水分条件的限制,坡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整体低下,如何利用好这些地区的坡地资源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城子乡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室内分析和图件处理等方法,在分析城子乡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方式对光热水土资源影响、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有以下结论。(1)城子乡土地总面积为35800hm2,25°以下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3.71%;250以上的坡地占6.29%。71.5%的坡耕地分布在高程低且坡度<15°的缓坡地或平地上,还有小部分的耕地分布在>250的陡坡地上;园地面积极小,零散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缓坡地上;86%的林地在集中分布在<25°的坡地上,林地多为杂木林,经济林极少,林相较差;草地多为荒草地,65.30%的分布在>25°的陡坡上。(2)城子乡坡地8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退化指数评价显示,除了>25°坡耕地出现了重度退化外,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均致使土壤质量提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光能利用率、热量接纳系数、水资源利用效果差异较大,人为的合理改善地形,创造自然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坡地的光热水土的利用效果。(3)对城子乡坡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显示,城子乡的光热资源极其充足,土壤肥力和质量相对较好,水土流失相对较小,水资源条件较差,坡耕地较多。城子乡生态适宜度综合值为0.676,适宜度不高,说明城子乡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不利,造成这种不利条件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缺乏,大量坡耕地的存在。(4)根据城子乡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其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将城子乡坡地划分为阳坡区和阴坡区,提出阳坡区采取“防护——产业”型、阴坡区采取“防护——开发”型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宏观模式。其中阳坡区又分为3种土地利用微观模式区:①坡顶和陡坡(坡度>25°)自然生态林草覆盖区;②缓坡(坡度15°-25°)坡改梯农耕区;③坡底(坡度<150)斜坡现代农业区;阴坡区分为2个土地利用模式区:①坡顶和缓陡坡(坡度>15°)防护林草区:②坡底(坡度<15°)斜坡适度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