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的药物-介入策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来源 :承德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cs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的药物-介入策略(Pharmaco-invasive Strategy with half-dose 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Ph I Hf-D rh P)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微循环障碍(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STEMI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策略。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非盲、非劣效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Ph I Hf-D rh P与直接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两种策略,对18-80岁,发病24小时内的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本试验经承德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连续纳入2019年9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就诊于我院胸痛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144例,按1:1随机分配至Ph I Hf-D rh P组(n=71)与PPCI组(n=73)。Ph I Hf-D rh P组接受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若溶栓失败,立即行补救PCI;若溶栓成功,3-24小时后PCI。PPCI组按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标准PPCI。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既往史、体格检查与住院资料、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手术资料、院内用药资料、随访资料。主要疗效终点为PCI术后达到心外膜和心肌完全再灌注。次要疗效终点为主要疗效终点单个成分的比较,包括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血流等级(post-PCI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 grade,post-PCI TFC)为3级、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等级(post-PCI 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post-PCI TMPG)为3级和PCI术后60分钟抬高的ST段回落(Resolution of the initial sum of ST-segment elevation,STR)≥70%。其它次要终点为(1)临床溶栓成功率;(2)造影证实的溶栓成功率;(3)PCI术中用药情况,包括:多巴胺、硝普钠、替罗非班、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和术中用药种类(0种、1种、2种和≥3种);(4)PCI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术中恶性心律失常(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无脉电活动、电机械分离、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术中低血压(≤90/60mm Hg)、慢血流/无复流。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种类(0种、1种、2种、≥3种);探究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治疗方式的关系,以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因变量,治疗方式为自变量,并对可能影响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进行校正,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5)PCI术中支架置入情况(置入0枚、置入1枚和置入≥2枚);(6)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7)血栓抽吸术;(8)手术用时;(9)症状-再灌注时间;(10)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再灌注时间;(11)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心律失常种类(0种、1种、2种和≥3种)、PCI术后复合心律失常;(12)随访:随访从第一名入组患者出院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截止。探究了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心衰再入院、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安全性终点为PCI术后院内发生的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主要出血事件(临床可见的出血,伴血红蛋白下降≥5g/d L)和小出血事件(临床可见的出血,伴血红蛋白下降≤5g/d L,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上消化道小出血、镜下血尿、肉眼血尿、便潜血弱阳性/阳性、皮下血肿);复合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主要出血事件和小出血事件的综合)。本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IBM,Corporation,Armonk,NY,USA)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 Pad prism 8和R 4.1.2进行图表绘制。计量资料首先用Shapiro Wilk检验其是否为正态分布。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作为其组间比较的方法。非正态性的计量资料用M(Q1,Q2)表示,用Mann-Whitney U检验作为其组间比较的方法。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为其组间比较的方法。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治疗方式的关系。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PASS11软件行样本量计算。根据EARLY-MYO trial的结果,Ph I组主要疗效终点(PCI术后心外膜和心肌完全再灌注)发生率约34.2%,PPCI组为22.8%。在此前提下行非劣效性检验,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边界为0.7,(1-β)和显著性水平α(单侧)值分别为80%和0.025,每组需要纳入68例STEMI患者。假设研究中途5%的患者退出实验,共需要142名患者(每组71例)。结果:1.基线特征:本研究最终纳入144例STEMI患者,平均年龄(57.85±10.73)岁,男性118例(81.9%),发病24小时内[0-6小时:122例(84.72%);6-12小时:13例(9.02%);12-24小时:9例(6.2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外周动脉疾病、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既往冠脉介入史、缺血性卒中史、出血性卒中史、呼吸、心率、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心梗和非前壁心梗)、Killip分级(Ⅰ级和Ⅱ-Ⅳ级)、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肌酐、空腹血糖、TG、TC、HDL-C、LDL-C和Cys-C)、入院首次心脏超声指标(LVD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介入手术特征:两组患者的桡动脉入路、病变血管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梗死相关血管(LAD、LCX、RCA)、支架置入(置入0枚、置入1枚和置入≥2枚)、PCI术前Syntax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pre-PCI TFG和pre-PCI TMP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pre-PCI TFG 0级(12.7%vs.50.7%,P<0.001)和pre-PCI TMPG 0级(12.7%vs.52.1%,P<0.001)比例更低,pre-PCI TFG 3级(63.4%vs.17.8%,P<0.001)和pre-PCI TMPG 3级(40.8%vs.17.8%,P<0.001)比例更高。3.救治时间间隔:来院方式和症状-FMC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的FMC-导丝通过时间和门-导丝通过时间较长(均P<0.001)。Ph I Hf-D rh P组的溶栓-PCI时间情况,立即补救9例(12.7%)、3-6小时PCI 10例(14.1%)、6-12小时PCI 22例(31.0%)、12-24小时PCI 30例(42.3%)。4.院内用药情况:两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螺内酯、非保钾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主要/次要疗效终点5.1主要疗效终点:两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即PCI术后达心外膜和心肌完全再灌注,定义:post-PCI TFG 3级、post-PCI TMPG 3级和post-PCI STR≥70%,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达到主要疗效终点)Ph I Hf-D rh P组为57.7%,PPCI组为54.8%(risk ratio[RR],1.054;95%confidence interval[CI],0.790-1.406;Pnoninferiority<0.05),达到预定的非劣效性标准0.7(附图2、附图3)。随后的优效性检验不能证实Ph I Hf-D rh P组优于PPCI(Psuperiority=0.721)。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Ph I Hf-D rh P治疗策略对主要疗效终点的影响在各亚组间均无显著的层间异质性(附图3)。5.2次要疗效终点:次要疗效终点(定义:主要疗效终点单个成分的对比),即post-PCI TFG 3级(97.2%vs.89.0%,P=0.097)、post-PCI TMPG 3级(81.7%vs.79.5%,P=0.734)和post-PCI STR≥70%(69.0%vs.58.9%,P=0.207),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其它次要终点6.1临床溶栓成功率:Ph I Hf-D rh P组临床溶栓成功率为87.3%。6.2造影证实的溶栓成功率:Ph I Hf-D rh P组经造影证实的溶栓成功率为84.5%。6.3 PCI术中用药情况: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PCI术中多巴胺(14.1%vs.38.4%,P=0.001)和替罗非班(21.1%vs.53.4%,P<0.001)的使用率较低;硝普钠(0 vs.1.4%,P=1.000)、阿托品(1.4%vs.4.1%,P=0.620)和去甲肾上腺素(2.8%vs.1.4%,P=0.617)的使用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PCI术中用药种类方面,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PCI术中不用药(74.6%vs.35.5%,P<0.001)的比例较高,用1种药(15.5%vs.32.9%,P=0.019)和2种药(7.0%vs.28.8%,P=0.001)的比例较低,用≥3种药无差异(2.8%vs.2.7%,P=1.000)。6.4 PCI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PCI术中恶性心律失常(4.2%vs.27.4%,P<0.001)、术中低血压(11.3%vs.45.2%,P<0.001)、慢血流/无复流(5.6%vs.34.2%,P<0.001)和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12.7%vs.60.3%,P<0.001)的发生率较低;PCI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无事件(87.3%vs.39.7%,P<0.001)的比例较高,发生1种事件(5.6%vs.24.7%,P=0.002)、2种事件(5.6%vs.24.7%,P=0.002)和3种事件(1.4%vs.11.0%,P=0.033)的比例较低。为探究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治疗方式的关系,以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因变量,治疗方式为自变量,并对可能影响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进行校正,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在Model 1中,PPCI组的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Ph I Hf-D rh P组的10.452倍(95%CI:4.504-24.254,P<0.001);在Model 2中,PPCI组的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Ph I Hf-D rh P组的10.435倍(95%CI:4.451-24.467,P<0.001);在Model 3中,PPCI组的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Ph I Hf-D rh P组的10.443倍(95%CI:4.312-25.292,P<0.001);在Model 4中,PPCI组的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Ph I Hf-D rh P组的13.270倍(95%CI:4.490-39.221,P<0.001);在Model 5中,PPCI组的PCI术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Ph I Hf-D rh P组的10.299倍(95%CI:3.175-33.414,P<0.001)。6.5 PCI术中支架置入情况:PCI术中支架置入术情况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置入0枚(30.4%vs.19.2%,P=0.125)、置入1枚(68.1%vs.74.0%,P=0.465)和置入≥2枚(1.4%vs.6.8%,P=0.209)。6.6 PTCA使用: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术中PTCA的比例较低(77.5%vs.91.8%,P=0.017)。6.7血栓抽吸术:血栓抽吸术的使用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2.7%,P=0.130)。6.8手术用时:手术用时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00(20.00,35.00)min vs.27.00(20.00,35.50)min,P=0.944]。6.9症状-再灌注时间:症状-再灌注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于症状出现后0-6小时(90.1%vs.79.5%,P=0.075)和12-24小时(5.6%vs.6.8%,P=1.000)再灌注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h I Hf-D rh P组发病6-12小时(4.2%vs.13.7%,P=0.047)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6.10 FMC-再灌注时间:FMC-再灌注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PCI组相比,Ph I Hf-D rh P组FMC后0-60分钟(77.5%vs.2.7%,P<0.001)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高,60-120分钟(22.5%vs.61.6%,P<0.001)和>120分钟(0 vs.35.6%,P<0.001)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6.11左心室室壁瘤形成:左心室室壁瘤形成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9%vs.8.2%,P=0.115)。6.12 PCI术后院内心律失常:PCI术后住院期间的室性心动过速(15.5%vs.19.2,P=0.559)、心室颤动(4.2%vs.4.1%,P=1.000)、房性心动过速(8.5%vs.8.2%,P=0.960)、心房颤动(1.4%vs.6.8%,P=0.209)、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8%vs.1.4%,P=0.617)、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8%vs.1.4%,P=0.61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2%vs.1.4%,P=0.363)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心律失常种类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6),其中无事件(73.2%vs.68.5%,P=0.531)、1种事件(18.3%vs.23.3%,P=0.462)、2种事件(5.6%vs.5.5%,P=1.000)、≥3种事件(2.8%vs.2.7%,P=1.000)。复合PCI术后心律失常(26.8%vs.31.5%,P=0.531)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3随访MACCE:本研究开始时间2019年9月1日,从第一名入组患者出院开始随访,随访截至日期2022年1月31日,总中位随访时间14.00(7.25,21.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 I Hf-D rh P:14.00(8.00,21.00)vs.PPCI:14.00(7.00,20.50),P=0.694]。随访结果显示,MACCE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vs.23.3%,P=0.237),其中全因死亡(0 vs.0),心源性死亡(0 vs.0),心脏骤停(0 vs.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6%vs.6.8%,P=1.000),PCI或CABG血运重建(2.8%vs.5.5%,P=0.681),心衰再入院(2.8%vs.0,P=0.241),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9.9%vs.13.7%,P=0.475),缺血性脑卒中(0 vs.2.7%,P=0.49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表明,MACCE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250)。7.安全性终点: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0 vs.0)和大出血事件(0 vs.0)。小出血事件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32.4%)vs.16例(21.9%),P=0.157],其中鼻出血[1例(1.4%)vs.2例(2.7%),P=1.000]、牙龈出血[1例(1.4%)vs.1例(1.4%),P=1.000]、痰中带血[1例(1.4%)vs.1例(1.4%),P=1.000]、上消化道小出血[0 vs.1例(1.4%),P=1.000]、镜下血尿[13例(18.3%)vs.8例(11.0%),P=0.211]、肉眼血尿[0 vs.1例(1.4%),P=1.000]、便潜血弱阳性/阳性[11例(15.5%)vs.4例(5.5%),P=0.05]、皮下血肿[1例(1.4%)vs.0,P=0.493]。结论:1.对年龄18-80岁、发病6小时内的STEMI患者,Ph I Hf-D rh P策略的疗效(达心外膜和心肌完全再灌注)不劣于PPCI。2.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的临床和造影证实的溶栓成功率分别为87.3%和84.5%,不劣于甚至高于既往研究报道的全量药物溶栓成功率,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3.Ph I Hf-D rh P策略能够显著降低PCI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慢血流/无复流、术中低血压、术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多巴胺、替罗非班的术中使用率。4.Ph I Hf-D rh P策略能够缩短FMC-再灌注时间,克服PCI相关延迟带来的不良结局,为STEMI患者提供及时、彻底的再灌注治疗。5.两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律失常、随访14.00(7.25,21.00)个月MACCE(缺血性脑卒中、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心衰再入院、心绞痛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CI或CABG血运重建)无显著差异。6.与PPCI相比,Ph I Hf-D rh P策略不增加住院期间小出血事件发生率,且未观察到颅内出血和大出血事件。
其他文献
为增强社会抵抗复杂灾害的韧性,辅助决策者制定应急管理预案,高效地开展灾后救援工作,基于仿真软件,开展复杂灾害仿真试验和分析。首先,综述面向复杂灾害场景应急救援的仿真软件技术,将复杂灾害场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类;然后,分别介绍4类场景中的典型应急救援仿真软件技术,并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国外同类软件,国内软件在技术和应用规模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从业者可以从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0)采用PCI治疗,观察组(n=45)采用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血管梗死再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大学文化育人的使命和职能,而阅读推广活动正是完成这项使命、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阅读推广活动理论研究现状,并根据对多所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相关阅读推广活动的调研结果,提出提升活动内涵、丰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在各方面成效良好的影响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诸多的有利条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也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下行的形势下,国内企业怎样保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还没有彻底的结束,全球商业环境较为严峻,企业在投身到实诚竞争之后所遇到的困难是无
<正>聚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立体的有机系统。较之于城镇聚落,乡村聚落的保护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困难。山西拥有五百五十个中国传统村落,九十六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美注下,山西在乡村聚落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乡村振兴和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作为乡村聚落的代表,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有机载体。山西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存数量最多、传统风保护最完整、村落集聚度最畜的省有
期刊
目的:探讨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rh Pro-UK)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远期疗效对比观察。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来院的急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大批农民离开农村投身城市务工。农民工群体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共享建设成果,尤其是风险较大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聚集程度高,其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大,建筑业农民工极易遭受工伤事故的侵害,其权益更应得到保护。为了保障建筑业务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早在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半量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UK)溶栓联合早期PCI与延迟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STEMI患者行半量rhPro-UK溶栓联合早期PCI治疗对心功能的疗效。方法:1研究对象本试验采用观察
为提升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通过系统的文献调查,梳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脉络,阐述支撑量化和精准风险分析的技术、方法、模型和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现有风险分析技术手段在量化复杂突发事件和巨灾时面临的困难。结果表明:未来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利用多种感知监测、大数据和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优化各类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化模型方法;发展数据+模型+计算的突发事件
高校文化建设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指导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深化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探寻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就如何在高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