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和振动抑制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航天任务的多样化,航天器姿态控制及其柔性附件的振动控制面临更高要求。控制力矩陀螺作为航天器姿态控制的一种执行机构,具有输出力矩大、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精度和稳定性高等优点,因而在航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以控制力矩陀螺作为执行机构的航天器姿态机动和柔性附件结构振动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  (1)介绍了控制力矩陀螺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了控制力矩陀螺产生控制力矩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以航天器和控制力矩陀螺群作为整体系统模型,建立了基于四元数描述的航天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在不考虑具体执行机构的情况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别采用状态反馈控制和输出反馈控制,对航天器姿态机动和振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其中以设计的角速度观测器和模态观测器来代替航天器真实角速度和模态信息作为反馈控制量。基于无源控制方法,通过消除反馈控制量中的四元数导数项,建立了仅基于四元数测量的动力学控制器。  (2)针对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自身存在的奇异性问题,阐述了奇异性产生的原因和类别。对伪逆操纵律、奇异鲁棒操纵律和广义奇异鲁棒操纵律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上述操纵律的规避或克服奇异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采用广义奇异鲁棒操纵律对金字塔构型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群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  (3)针对传统控制方案容易出现奇异性的问题,基于斜交构型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群,采用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实现了航天器的反馈控制。以控制力矩陀螺的状态变量作为系统控制输入,将控制力矩陀螺的奇异问题转化为系统状态变量与控制输入受限的控制问题。在考虑航天器和控制力矩陀螺间的动态交互的情况下,以航天器姿态及角速度跟踪误差和控制力矩加权组合建立优化指标,对系统进行状态预测并实现优化问题的求解。仿真结果验证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方案对整体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对竖向地震日益重视,大量宏观震害和强震记录表明,在高烈度区竖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本文在对竖向地震作用以及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的基
目前,随着控制、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工业网络从传统的基于模拟信号的传输系统发展到数字化、分散化、智能化的现场总线系统,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革命。但长
波动方程反问题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既具有非线性和不适定性的本质性困难,在实际应用中又具有计算量巨大的问题。因此开展波动方程反问题及其数值反演算法的研究既具有
输电塔是一种工程数量大而且重要的高耸结构。作为重要生命线工程的电力设施,输电线系统的破坏会导致供电系统的瘫痪,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建设、生活秩序,而且可能会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后果。输电塔线体系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多的情况是承受自然风、环境脉动和地震等动力荷载。由于导线、避雷线等柔性材料的存在,输电塔线体系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性,精确分析具有相当困难。因此,我国目
横流不稳定性是导致后掠机翼边界层层流/湍流转捩的主要形式,后掠翼的优化设计和气动减阻离不开对横流失稳的认识和理解。横流失稳受到马赫数、攻角、后掠角和雷诺数等多种因
近年来,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因采用传统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分布式供电方式下的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作为分布式供电系统中关键技术之一的逆变器并联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在诸多逆变器并联方式中采用无控制信号通信线方式的逆变器并联技术已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