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的临床特征,并回顾性分析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自1993年7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原发胃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病例资料完整的8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2本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1.15:1;发病年龄16-78岁,中位年龄57岁;随访时间1-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为主,病灶好发部位为胃体及胃窦部,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MALT淋巴瘤为主。85例患者均经胃镜或手术活检病理证实,均有免疫组化检查。分期采用临床常用的改良的Ann Arbor分期。3本组85例患者均行化疗,化疗方案以CHOP及CHOP样方案为主,其中11例患者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行靶向治疗,1例患者联合局部放疗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1例患者化疗前行手术治疗,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及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预后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85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未见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其中侵袭性淋巴瘤64例(75.3%),惰性淋巴瘤21例(24.7%)。病灶部位位于胃底13例(15.3%),胃体60例(70.6%),胃窦39例(45.9%),贲门5例(4.7%),其中单一部位受累的52例(61.2%),两部位同时受累29例(34.1%),同时累及3个及三个以上部位的4例(4.7%)。参照改良的Ann Arbor分期,Ⅰ期27例(31.8%),Ⅱ期9例(10.6%),Ⅲ期8例(9.4%),Ⅳ期41例(48.2%)。有B症状者42例(49.4%),无B症状者43例(50.6%)。2本组85例患者中,其中存活65例(76.4%),死亡20例(23.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本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2%,80.8%,79.3%。3单因素分析中对预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临床分期、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HBDH)、B症状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β2-MG)、病理类型,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参数经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HBDH)、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β2-MG)和临床分期是影响胃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β2-MG)、血清α-羟丁酸水平(HBDH)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