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基于一定社会秩序基础之上的,正是社会秩序使得社会的持续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农村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代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种转型和变革,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变,而且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各领域,也包括农村社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社会秩序的失序、无序、混乱甚至冲突等现象,阻碍着当代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进程。因而,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我国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研究是研究、探讨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前提。因此,农村社会和谐秩序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以“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研究”为选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谐秩序理论为指导,以期通过研究探寻我国农村社会秩序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到一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实现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基本依据。首先,从理论依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秩序思想和西方学者和谐秩序的主要理论。其次,从实践依据分析当前农村社会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再次,阐述了实现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对于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村政治稳定、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论述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基本目标与特征。首先,界定了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内涵,论述了农村社会秩序和谐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其次,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四个方面描述了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目标。再次,从经济生活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文化生活多样化、生态环境和谐化、社会流动有序化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探寻实现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基本思路。首先,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秩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诚信友爱的原则。其次,运用经济、法律、行政、道德四位一体的方法推进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化进程。最后,从加强党对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建设的领导、强化政府对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建设的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的指导、倡导社会组织对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秩序和谐建设主体的素质来实现农村社会秩序和谐。
其他文献
食品召回制度作为政府管理食品市场安全的一种有效的行政手段,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乃至生命,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分析我国品召回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实有必要。文章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食品召回制度的概述,其中包括食品召回制度的起源和概念,食品召回制度的种类,食品召回制度的意义。第二章: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涌向城市寻求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理应享有,残疾人也不例外,国家同样应当保障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对于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社会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权利的时代,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不断增强,如何对社会成员的权利加以落实和保障也成为了政府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对于残疾人来说,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问题。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近代民法所推崇的“意思自治”原则的集中体现。该原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尊重,尤其在英美法系被严格遵守。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人口的数量也随之猛涨,这日益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的解决已不容忽视。在老人的数量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有数亿人之多,但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处于边缘,社会上遭受排斥,他们的各种权益也一直都处于难以保障状态。由于制度化表达渠道不畅,为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