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野上弥生子是经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拥有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曾是世界文坛最高龄的执笔作家。篠田一士、大冈升平、小田切进等都曾评价野上弥生子为夏目漱石最忠实的继承者,其中甚至有称赞其才能在夏目漱石之上者。野上弥生子是否超越夏目漱石此点不在本论文论述范围之内,但这些赞誉无疑是对野上弥生子可与夏目漱石比肩的文学才能的肯定。野上弥生子所作《海神丸》不仅是其漫长文学生涯中的转折大作,亦是大正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上弥生子是经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拥有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曾是世界文坛最高龄的执笔作家。篠田一士、大冈升平、小田切进等都曾评价野上弥生子为夏目漱石最忠实的继承者,其中甚至有称赞其才能在夏目漱石之上者。野上弥生子是否超越夏目漱石此点不在本论文论述范围之内,但这些赞誉无疑是对野上弥生子可与夏目漱石比肩的文学才能的肯定。野上弥生子所作《海神丸》不仅是其漫长文学生涯中的转折大作,亦是大正文坛乃至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经典作品。《海神丸》是日本近代史上首次讨论食人话题的作品,描写极限生存状况下的人,思考其中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小说根据作者弟弟(小手川武马)书信中讲述的1916年末发生于故乡(臼杵)的高吉丸海难事件改编,除船遭遇海难、船长外甥被杀和船员因金比罗神显灵获救之外,其余均为作家本人创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广泛关注。文学评论家本多秋五对贯穿《海神丸》全篇的规范、楷书式的现实主义赞赏有加。日本文学界也对其进行过诸多研究与讨论,主要围绕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小说与事件原型的对比探究、作品主旨、作品在日本文坛以及野上文学中的位置等论题展开。此乃本论文的基石与灵感来源。纵观国内,虽有关于野上弥生子《真知子》、《迷路》等作品的先行研究,但对《海神丸》文本本身的研究却只有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马琴的硕士学位论文--《解读〈海神丸〉里的“善”与“恶”》一篇,其余均停留在作品简介与评论层面。此为本论文的出发点与意义所在。本论文由三章构成,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家经历,以作品中的“以食人为目的杀人到“水葬死者”的故事情节为切入点,旨在探究文本与日本近代社会、大正教养主义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探讨野上弥生子创作食人主题小说的意图;解析文本中蕴含的作家带有近代性的人性观与伦理观。第一章着眼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八蔵与五郎助以食人为目的杀害三吉的前因后果。生存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伦理道德的约束也是为了人类更美好更长远地生存。且伦理道德层面探讨的对象是一定社会现状和历史条件下的人。漂流船上的八蔵与五郎助在饥饿无法得到满足的危机时刻,人性因遭遇生存危机胁迫而暂时表现出了动物性。杀人、食人是人在危难关头表现出来的绝望的自救行为;虽是人性向兽性的短暂性退化,但不能将其归纳为人性的彻底泯灭。第二章关注八蔵与五郎助以吃其肉为目的杀死三吉却最终将其水葬的情节转换,分析放弃食人并水葬三吉的原因与寓意。八蔵和五郎助对三吉尸体的恐惧源于对生命和神灵的敬畏,金比罗神信仰帮助船长摆脱了动物性邪念的支配,最后金比罗神显灵三人获救则验证了神灵的实存。水葬三吉是八蔵由动物性向人性的回归,说明人性中善恶并存,人性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非静态的描述。在八蔵即将重返人类社会之际,其人性也在慢慢觉醒。第三章将文本分析与日本社会、大正教养主义相结合,捕捉野上弥生子作品中展现的人性观和伦理观,探究其对日本近代化与近代人的认知。野上弥生子对饥饿的理解并未停留在肉体层面,而是将其与精神领域结合起来,从而思考如何开创在日本作为理念存在的近代化这一问题。可以说这与渡边船长克己的伦理要求并非绝缘。渡边船长崇尚理性与科学的同时并未摒弃对宗教及对日本传统的信仰,这不仅是野上弥生子个人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日本近代社会的群像化写照。野上弥生子通过《海神丸》和《大石良雄》这两部作品,由之前的情绪主义、情感主义式的人物描写方法向描写现实的、与描写身处时代和社会的强烈关联之中并在其中不断纠葛并确立自我的人物塑造方式转变。从其大正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野上弥生子有意将社会性视角应用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之中。野上弥生子在《海神丸》中主张正视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不受规范束缚的自由灵魂;还要积极突破前代伦理观的桎梏与科学决定论带来的虚无思想,在多彩缤纷、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追求自我、体验人生。野上弥生子将基督教的自我克制与目的合理性视为日本由内而外推进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她认为内在的精神变革才是近代人获取自由、实现自我的前提;人的内在本性在自然面前被唤醒,反而有利于其更好地认知自我。野上弥生子主张要与近代精神中直接表白自我的情感主义告别,并提出通过追求知识、教养等内在精神来获得自我实现。野上弥生子在《海神丸》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化的近代人物像。
其他文献
旋毛虫是一种多细胞寄生虫,引发宿主的高度免疫抑制是蠕虫侵袭与寄生的重要手段和共有特征,而旋毛虫尤以为甚。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寄生性蠕虫感染率低的发达国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率较高。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研究并应用“蠕虫疗法”来治疗IBD。“蠕虫疗法”的免疫学基础建立于蠕虫在寄生生活中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消除因Th1型免疫反应偏
2020年3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保护中的通用名称判定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地理标志保护、行政裁决中通用名称的判定进行了具体规定。征求意见稿认为涉及地理标志保护的通用名称是指"虽与某产品最初生产或销售的地点、地区或国家相关,但在我国已成为产品常用的名称,该名称在我国用以指代特定生产方法、特定规格、特定质量、特定类型或特定类别的产品。"而依据《商标法》的规定,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简称布菌)入侵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布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寄生菌。布菌入侵机体后通过与宿主细胞内质网互作形成复制型菌泡(r BCV)得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和生存。在布菌与宿主细胞内质网互作的过程中,能导致内质网的结构重组,产生内质网应激反应(ERS)及其引起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现有研究显示,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为食品病原菌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可引起免疫力低下群体感染,引起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及中枢神经症状等临床病理变化。牛羊作为天然宿主,可将单增李斯特菌传播到相关的肉和乳产品中。目前我国对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流行背景与传播规律尚未明晰,因此,调查我国牛羊主产区单增李斯特菌在牛羊养殖及食品链中的流行情况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凸显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笔者通过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感官体验和空间延展,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注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弹性优化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创新之路,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作品,创作于1927年,真实而深刻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完全摧毁,底层人民仍然受到封建礼教以及宗法观念之束缚。这一时期的鲁迅从辛亥革命成功的狂喜中转入对革命的失望以及怀疑,从他将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就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在《祝福》中,"祥林嫂""我"以及"鲁镇"所构
强激光场作用下原子和分子的双电离在强场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双电离过程中电子关联效应,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的电子关联提供了有效手段,其中双电离机制可以由次序双电离(SDI)和非次序双电离(NSDI)进行区分。金属原子具有外壳层活跃电子,其双电离过程在学术领域中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目前已有对Mg原子的NSDI研究,包括电子关联动力学,以及NSDI对激光波长和激光偏振的依赖等。研究表明金属原子M
成像质量和成像效率一直是科研人员不断奋斗的目标。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鬼成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鬼成像又叫关联成像,是一种新的光学成像技术,鬼成像可以在大气湍流和极弱光的条件下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并且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众所周知,传统的胶卷相机和现代的数码相机其采样和成像都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完成的,而鬼成像将采样和重建图像两个过程分开,最终实现了“隔物成像”。本文利用二维Walsh变换完
目的 建立H1N1流感病毒感染树鼩模型,探讨流感病毒动力学变化和在呼吸系统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3~3.5周岁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B组)和模型组(M组)各12只,使用H1N1流感病毒每只600μL(1×106.8TCID50/0.1mL)经鼻腔感染M组树鼩,在-3~10d期间每天早晨测量肛温,同时采集咽拭子、鼻拭子
强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传输引起的非线性效应比如成丝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自聚焦现象是由空气的光克尔效应产生的,而散焦效应是由电离后产生的等离子体所带来的。自聚焦现象和散焦效应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会形成长而明亮的低密度等离子体通道,这就是“丝”。等离子体经历复杂的跃迁过程会辐射特征荧光光谱。通过测量飞秒激光成丝过程中的荧光光谱,可以了解激光强度、电子温度、等离子体密度及其它信息,也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