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对苗药芭蕉根和芭蕉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芭蕉根和芭蕉花的各个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抑菌活性筛选。第二章,综述了菱科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现状,以期对其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
第一章 芭蕉根和芭蕉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一、采用常规柱色谱方法对芭蕉根和芭蕉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芭蕉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2,3,4-三羟基黄酮(1)、3,3-bis-hydroxyanigorufone(2)、豆甾醇(3)、Irenolone(4)、2,4-di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one(5)、3,4-二羟基苯甲醛(6)和β-胡萝卜苷(7),化合物1、2、4、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从芭蕉花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个,分别为豆甾醇(4)和胡萝卜苷(7),化合物4和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二、采用DPPH、ABTS和FRAP 3种方法综合评价芭蕉根和芭蕉花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芭蕉根各提取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芭蕉花无抗氧化活性。采用DPPH微量法测定了从芭蕉根和芭蕉花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3,4-三羟基黄酮(IC50=8.61 μg ·mL-1)、Irenolone(IC50=19.55 μg ·mL-1)和3,4-二羟基苯甲醛(IC50=1.1 μg ·mL-1)显示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三、采用96微孔板法对芭蕉根和芭蕉花的各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发现芭蕉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甲醇部位及芭蕉花石油醚部位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芭蕉花石油醚部位活性最高。3,3-bis-hydroxyanigorufone(IC50=24.15 μg ·mL-1)和2,4-di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one(IC50=2.81 μg ·mL-1)具有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 μg ·mL-1)。
四、研究了芭蕉根和芭蕉花各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SA,MRSA和ESBLs-SA活性,发现芭蕉根和芭蕉花的石油醚部位是芭蕉的抗菌活性部位,单体化合物2,4-di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one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对SA,MRSA,ESBLs-SA的MIC分别为0.078,0.313,0.039 μg/disc。
第二章 菱科菱属植物研究进展
本章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对菱科菱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其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