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处在发展的机遇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来严重。继而农民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传统的旧农保由于在制度设的计上存在一些缺陷,使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最终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在2009年10月时已经在全国10%的县(市、区)展开。但是,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前进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在不改变原有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各地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创新探索,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可行性较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因此本论文以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养老问题为出发点,以相关农村养老保险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研究、实证分析及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制度层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缺陷、我国农村居民思想文化的落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等影响参保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精算平衡模型分析出影响老年退休后保障水平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剖析,总结出对我国农村养老方面的启示。最后分别从立法层面、资金筹集与管理层面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体系,并稳步推进制度变迁,在达到“广覆盖”的同时实现“保基本”,使广大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