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头部特定腧穴配合给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负担,因而中风病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医学主要的研究课题。目前中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很多,但尚无特异性治疗,故积极寻求效果显著,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广大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当今国内学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且由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应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应进一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以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本课题根据当今医学动态和脑卒中的临床特征,结合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及百会、风池的穴性,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头部特定腧穴配合给氧为治疗手段,意欲达到改善患者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效地降低病人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临床效果的目的。并通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变化来探讨针刺头部特定腧穴配合给氧治疗效果和作用规律,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课题以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病人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头部特定腧穴配合给氧组(以下简称为“特定腧穴给氧组”)85例和单纯针刺组83例,分别予以不同治疗。 患者除必要的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外,病程在30天以内的患者,均在应用同样药物的同时,分别施予治疗,30天以上的患者原则上停止其它治疗方法及药物,分别予以治疗。特定腧穴给氧组:使用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操作。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针刺百会时,与皮肤呈15°~30°角度进针,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行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每分钟200~220次,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针刺风池穴时,向鼻尖方向针刺,针刺深度1寸,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单纯针刺组:不吸氧,其余操作同特定腧穴给氧组。 两组治疗时间、观察指标、评分标准一致。治疗前对每例患者进行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并评分,测定血脂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第4疗程末时,重复上述检查,以-x±s表示。 结果:治疗前特定腧穴给氧组与单纯针刺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分布、临床诊断情况及所测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4个疗程治疗,特定腧穴给氧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血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血沉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并且头部特定腧穴给氧法组患者经治疗血浆粘度、血沉下降幅度较单纯针刺组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特定腧穴给氧组配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与单纯针刺配合西医常规用药相比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等优点。2通过特定腧穴给氧组为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脂血症及异常的血液流变学,降低或消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高脂血症复合脑缺血)大鼠血浆血栓素B2 (TXB2)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相关因子的变化。观察痰瘀同治对上述模型大鼠客观指标的调节
【研究目的】  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及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上辨病论治提供数据支持,并为科学研究该病提供有关流行病学依据;初步探讨IVF-ET卵
目的:通过电针配合穴位敷贴的方法,观察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取电针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1.文献检索: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