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发展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论文以小城镇规划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筑学、旅游学、民族学的交叉理论研究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对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的问题与策略、框架与内容、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理论研究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第一步,基于建筑学理论对小城镇规划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二步,引入旅游学理论,通过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比较,提出了小城镇旅游的概念,并构建旅游小城镇规划理论;第三步,引入民族学和旅游人类学理论,对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实践研究选取了川西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旅游小城镇规划作为实证。小城镇旅游是指发生在小城镇的旅游活动,它兼具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体现为人工与自然交织、结合农牧林产业、具有地方氛围、中小规模和半专业化管理等特点,具有自身独特的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和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规划应将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将旅游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这一特定类型,论文剖析了其规划面临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特色发展、设施建设和规划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结合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应对策略。在传统小城镇规划框架与内容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要融入的旅游规划和民族旅游内容,提出要引入参与机制,制定地方标准,使规划符合民族地区文化、贴近民族地区实际。论文提出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应以后现代主义为指导,以新乡土设计和地域设计为基础,引入参与式规划机制,采取“CARP”(设计遵循文化、“真”就是美、地域适宜性技术、社区参与式设计)的规划方法。与此相适应,引入旅游用地规划、旅游活动规划、旅游设施规划等旅游规划关键技术,以及民族旅游资源调查、民族旅游产品策划、民族文化保护等民族旅游的关键技术。论文的创新有三点:一、提出了“小城镇旅游”的概念,揭示了小城镇旅游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区别与联系;二、发展了“小城镇→旅游小城镇→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规划理论分支;三、提出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CARP”的规划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