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众多学者力求阐明隐喻现象。隐喻的鼻祖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隐喻研究横跨多个不同学科,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隐喻学界最为重要的里程碑陆续树立起来。在同一时代,有关衔接和连贯的理论被提出,修订和完善。连贯对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而衔接是实现连贯的手段。传统的隐喻讨论局限于对本体喻体之间关系的讨论,隐喻的解读,隐喻的语用功能,隐喻的分类或隐喻的美学价值。有关衔接和连贯的研究集中于对常规衔接方式的研究,比如指称﹑替代﹑省略﹑连词和词汇衔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发现隐喻可在诗篇里充当衔接手段,而在诗篇里常规衔接手段经常空缺。魏纪东(2009)将这种功能称为隐喻的“篇章功能”。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隐喻都可充当衔接手段,也不意味着把多个互不相关的隐喻杂乱无章地随意放置在一起即可构成衔接机制。隐喻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衔接作用。本文作者将试图找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隐喻的衔接力背后所隐藏的玄机。本研究亦对诗歌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在诗歌里,连贯不易于察觉,原因是常规衔接方式的缺失。这有可能导致读者在理解方面的困难。本文将展现诗歌隐喻如何为读者找出诗篇中暗藏的衔接提供线索,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