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溪蟹属(Sinopotamon Bott,1967)包括80种(另4亚种),是溪蟹科的中国特有属,为已知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高、向内陆深入范围最广的属之一。戴爱云在《中国动物志》(束腹蟹科Parathelphusidae、溪蟹科Potamidae)中依据雄性第一腹肢(G1)末节两叶的结构将华溪蟹属的物种分为尖叶组、圆叶组、钝叶组和凹叶组这4个种组,以及另外两个物种(凹指华溪蟹Sinopotamon introdigitum和匙指华溪蟹S.cochlearidigitum,其大螯两指末端呈匙形,本文称之为匙指组)。然而,对这4个种组及匙指组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尚缺少基于全类群取样的实验验证和证据支持。在现今的形态分类学研究中,采用全类群、多元形态分类特征的整合分析,可使建立的系统分类更接近自然的分类。本文提取了华溪蟹属的鉴属特征及其内部的种组和种间鉴别特征等多元形态分类特征(总计包括25个定量性状和33个定性性状),以包括4个种组及匙指组全类群在内的72种华溪蟹为研究对象(种组中所选取的物种数占其所在种组物种总数的80.8-100%),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系统发生分析,对该属内部主要种组的划分及其系统分类关系进行探讨,并对现有的分类系统进行梳理。论文研究使用的分类单元及其形态性状来自跨各物种分布区的232个种群,总计1,121号标本(其中包括806号雄性个体和315号雌性个体),所获得的形态数据总计65,018个。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组水平上,匙指组所有3个物种(含1个待发表新种)聚为一个单独的分支(或聚在一起);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其外围山地(简称盆地)的所有圆叶组物种,包括雅安华溪蟹(Syaanense)、赤水华溪蟹(S.chishuiense)、屏山华溪蟹(S.pingshanense)、复兴华溪蟹(S.fuxingense)、灌县华溪蟹(S.kwnhsienense)、光泽华溪蟹(S.davidi)、峨眉华溪蟹(S.emeiense)和峨边华溪蟹(S.ebianense)这8个物种聚为一支(或聚在一起),它们在形态上明显区别于其他的圆叶组物种以及其他种组的物种,故称之为盆地圆叶组;凹叶组所有4个物种聚为一支(或聚在一起);除盆地圆叶组物种以外的其他圆叶组物种、所有的钝叶组物种,以及所有的尖叶组物种均不能形成单独的分支。其中,其他圆叶组物种、钝叶组物种以及凹叶组物种分散地穿插于尖叶组物种的分支之间(紧密三明治状或散布其中)。在原有分类系统中隶属于圆叶组的4个物种,莲花华溪蟹(S.linhuaense)、四股桥华溪蟹(S.siguqiaoense)、玉山华溪蟹(S.yushanense)和绩溪华溪蟹(S.jichiens.)在形态上显示与圆叶组的物种存在很大差异,其G1末节末端的形状并非圆钝,而更趋近于尖叶组的描述特征,本研究支持这4个物种从圆叶组划分到尖叶组中。2)综合多元形态特征的整合分析结果,提出在华溪蟹属内建立一个新的种组,命名为盆地圆叶组。并对该种组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他圆叶组物种尽管在G1等形态性状上与盆地圆叶组有别,但其G1末节末端的形状仍属于圆钝类型,故暂将这些物种保留在圆叶组。至此,华溪蟹属内有6个种组,分别为:匙指组、盆地圆叶组、凹叶组,以及钝叶组、圆叶组(除盆地圆叶类)和尖叶组。但本文分析结果并不支持后3个种组的划分。至于是否将它们予以合并或更细分,尚有待综合更多包括形态和分子学等数据的推断。3)在物种水平上,盆地圆叶组中的光泽华溪蟹,尖叶组中的尖叶华溪蟹(S.acutum、长江华溪蟹(S.yangtsekiense)以及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河南华溪蟹(S.honanense)是华溪蟹属中典型的非单系物种。论文基于多元形态特征的整合分析,为华溪蟹属的系统分类和物种界定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