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承台桥梁抗震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桩承台这种基础形式在我国长、大跨桥梁的设计和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其具有沉降量小、适应性强、施工周期短等优点,但是地震灾害调查表明,它仍然是桥梁结构体系中的地震易损构件。高桩承台基础的抗震问题涉及的影响因素复杂,现行的桥梁抗震规范又具有局限性,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者准确预测这类结构地震的损伤性态。为此本文对高桩承台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桩承台基础在我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桩基础的震害调查情况、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和试验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对几种常用的桩—土简化分析模型的计算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等效嵌固模型中群桩等效嵌固长度的合理取值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确定高桩承台群桩等效嵌固长度的经验公式;比较了不同简化模型对高桩承台体系动力特性、推倒曲线和塑性铰产生机制的影响,提出了以截断模型作为高桩承台的合理简化模型。 (3)完成了抱箍—抗弯钢板组合式土箱和两类高桩承台基础模型的设计、制作;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比较分析了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和钢护筒—钢筋混凝土组合桩高桩承台的破坏形态、塑性铰产生机制、力—位移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特性、耗能能力、粘滞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两类高桩承台体系的五级性能水平量化指标,为定量评价钢护筒对钢筋混凝土桩抗震能力的提高程度提供了试验数据。 (4)以OpenSees为计算平台,引入Park—Ang双参数损伤指标,建立了弹塑性纤维单元计算模型完成了试验的全过程仿真分析;通过变参数的Pushover分析总结了桩基主筋配筋率、体积配箍率、钢护筒含钢率、砂土内摩擦角、砂土有效容重、轴压比、侧向力分布模式等参数对高桩承台体系能力曲线的影响规律;选取了5条二类场地地震动记录,对体系进行了IDA分析,然后对高桩承台体系采用两点加载模式进行了Pushover分析,验证了这种新的加载模式用于高桩承台能力评价的可靠性。 (5)选取了一座典型的高桩承台索支承体系桥梁进行纵、横向地震动输入,详细介绍了采用能力/需求比方法判断高桩承台体系桥梁可能的破坏顺序和易损部位的评价;最后从减小地震需求和增强构件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采取防冲刷措施、设置粘滞阻尼器和桩顶设置钢护筒这三种措施来改善高桩承台基础的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能源地铁车站是一种既继承了地源热泵技术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的利用地球地温能的新型建筑节能技术。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源地下工程中的换热器传热模型及热交换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因为耐久性不足而达不到设计使用寿命,氯离子渗透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氯盐环境下的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将引发钢筋锈蚀,大大缩短混凝土结构
本文以如海运河大桥为背景,进行了吊杆更换方法、吊杆更换过程结构受力性能、吊杆可更换构造设计方面的研究。 对吊杆更换的临时支架法、临时吊杆法和临时兜吊法进行了对比
随着智能算法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发展,不少算法被引入并在各种benchmark问题上证明了其在结构优化问题的适用性,这些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时在某些问题上拥有更佳表现。智能算法
混凝土作为一种优质的人工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混凝土结构遭受火灾和碰撞影响却时有发生,所以混凝土在极端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
屈曲约束支撑优良的滞回耗能性能和施工安装方便、经济、设计灵活且不影响建筑物美观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框架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对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中屈曲约束
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施工不规范、维护管理不当等原因,城市排水管道普遍存在障碍物等功能性缺陷。管道内障碍物的存在,势必会使管内水的流动状态发生改变,如何通过状态改变来
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南地区,蕴藏着巨大潜力。近年进入规划和设计的西南水电站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而这些工程多处在高山峡谷地区,电站厂房群采用地下开挖的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都会制造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废旧橡胶和大量由于拆迁和地震等原因而产生的建筑垃圾。如何有效循环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既减轻环境污染,又节省原材料的消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拟以再生废旧的橡胶和混凝土为目的,通过掺入硅粉和纤维,生成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硅粉橡胶纤维再生混凝土(简称SRSRAC),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轴压和断裂试验,探讨该类新型混凝土的抗压和断
我国是沙尘天气频发地区,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风沙研究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开始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