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PO3部分生物学性状稳定性研究及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PO3的理化特性和毒力性状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将PPO3病毒在-75℃下保存3年后,再经传代弱化,后续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在56℃下感作30min可被迅速灭活;氯仿等有机溶剂可迅速破环其囊膜结构;BUDR不影响病毒的有效增殖与复制;其在Marc-145细胞上形成以细胞圆缩、葡萄状聚集和大面积脱落为特征的细胞病变(接毒量为0.5mL/瓶),这与3年前陈杰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病毒在pH6.0~7.2时,毒力稳定,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该毒株对酸性环境(pH<5.5)的耐受性逐渐增强,细胞病变产生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为3-4天。通过对PPO3传代55代次,提取病毒的表面蛋白,经SDS-PAGE得到46.1KD、40KD、37.5KD、17.5KD和15.7KD的5条主要抗原蛋白条带,与原PPO3毒株的主要抗原蛋白基本一致。表明PPO3病毒表面蛋白稳定。此外,通过对ORF6保守基因序列分析,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并筛选出了最佳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95℃30s,56℃30s,72℃35s,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成功获得了分子量为350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同时对HCV、PRV、PPV及Marc-145细胞进行同条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而进一步证实了PPO3为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传代试验结果显示,PPO3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连续传代55代次后,其TCID50为10-4..56/0.1mL,比原毒株(TCID50为10-3.6/0.1mL)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性增强(P<0.05),差异显著。但抗体中和试验结果发现,经55代次的连续传代后,PPO3病毒对于抗体的中和效价有所增高,其抗体中和效价为1/7,而原PPO3毒株(保存3年的)的抗体中和效价为1/37,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经纯化病毒,制作病毒抗原和高免血清(标准毒株制备),建立了间接ELISA诊断检测方法。经正交试验,最终确定抗原的最佳稀释度为1:40,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5,阳性标准OD值为0.362,阴性值为0.019,空白对照值为0.004,标准SP值为0.4,并建立了PPO3 ELISA检测的标准曲线。通过对20个临床样品的检测,其中样品阳性血清检出率为80%,阴性检出率为20%,基本符合该猪场的实际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盐酸克仑特罗(CL)对小鼠心脏的毒性,探讨CL对小鼠心脏的毒性作用机理,为其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100只,体重18-22 g,随机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主要病原,感染后会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哺乳动物成体睾丸生精上皮内唯一可复制的多能性二倍体细胞,其持续、高产的精子发生进程使其成为体外操作的理想宿主干细胞。对
摘 要: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作阐述。  关键词: 化学实验设计 类型和内容 教学策略    一、化学实验设计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    所谓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学生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江苏高考制度进行了改革,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考科目,别的学科成为选修科目,因文科侧重记忆,而理科则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好的理解力,许多学生因而改学文科而放弃理科,更远离了化学。面对化学教学的尴尬局面,化学教师应根据高考的变化、学生选科的现状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调整化学教学的方法,在教师精心准备知识台阶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地球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因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