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恶性肿瘤的发生逐渐成为影响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BK多瘤病毒(BKV)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我中心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及对相关标本进行了基于BKV等实验,为肾移植术后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临床经验。二、方法收集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并坚持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标本,我们对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病例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及针对多瘤病毒的免疫组化实验,筛选出BKV相关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针对其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BKV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影响肾移植受者生存预后的因素以及精准的治疗方法。三、结果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中心经组织病理确诊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移植受者45例,其中2例恶性肿瘤是和BKV相关的,1例为移植肾肉瘤样尿路上皮癌,另1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我们对2例肾移植受者BKV相关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了基于BKV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在1例肾移植术后8年,移植肾新发高级别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中Ⅳ型BKV整合到人18号染色体非编码RNA内含子区(ncRNA intron)。BKV基因组序列的断裂点分别位于非编码调控区(NCCR)和LTAg的基因编码区;但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LTAg、多瘤病毒衣壳蛋白VP1是过度表达的。并推测BKV以“串联体”方式克隆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促进LTAg的表达。这例移植肾恶性肿瘤的患者,并发全身多处肿瘤转移;在移植肾切除并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随访8个月全身多处占位性病变逐渐减小至消失,仅存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见坏死组织,并无肿瘤细胞残留。(2)在另1例肾移植术后8年,膀胱新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我们同样发现肿瘤细胞中Ic型BKV整合到人10号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共有10个整合位点。我们标注了整合位点在病毒基因组和人基因组的位置,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式了这些整合位点在人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提出了一种多位点、多片段的病毒基因线性整合方式。在整合位点的分子碱基水平上,我们发现了可能存在的以微同源片段末端连接介导为主的病毒整合机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癌细胞核染色LTAg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肾移植术后新发膀胱癌患者在肉眼血尿出现时测到BKV尿液阳性,我们追踪监测了 BKV在尿液中的拷贝数,发现当调整免疫抑制剂、膀胱镜下膀胱肿瘤电切除后,BKV在尿液中的滴度明显下降。术后随访2年,患者定期复查膀胱镜,未见膀胱肿瘤复发。四、结论BKV相关恶性肿瘤常伴有慢性BKV感染再激活病史。BKV恶性相关肿瘤主要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为肾脏和膀胱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BKV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病理学明确为肿瘤组织后使用针对多瘤病毒的抗体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但目前诊断BKV相关恶性肿瘤更准确的方法是基因测序。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明显减少,因为免疫抑制剂的强度以及再次移植或高敏患者接受移植,BKV再激活的比率显著增高,与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BKV致瘤机制可能有多种,并且其基因发生变异的机制也并不唯一。BKV基因整合到人染色体中能促进癌蛋白LTAg表达,LTAg的直接致癌作用成为肿瘤发生的早期步骤。BKV激活是移植受者免疫力低下的警示指标,其可能为诱导移植受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因子。针对此类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既需要根据常规肿瘤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要积极控制BKV感染。BKV相关移植肾恶性肿瘤,如能把握好手术时机,及时将移植肾切除,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大多预后较好,受者可长期存活。因此对于免疫低下的受者,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控制BKV的感染、激活。当前国内外对BKV及其致病机制认识仍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机制,以期制定BKV相关恶性肿瘤更有效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