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弯堆积残体成因演化及其工程影响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第一弯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河流地貌演化的重要事件,也是了解金沙江及长江流域在构造与气候等因素作用下水系调整历史的重要窗口。在青藏高原隆升,河流快速下切,第四纪冰期等地质背景下,属于地形急变带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以来形成了大量的重力型堆积残体。这些堆积残体年代久远,成因复杂,但却往往蕴含着与环境演化相关的丰富的地质信息。这些信息是了解堆积残体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古构造、古气候等因素的重要根据,对进一步分析区域水系调整与河流地貌演化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规模较大的堆积残体往往代表着一次乃至多次灾变事件,虽经历了长时间的固结,但往往强度有限。一旦在极端条件下复活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堆积残体的防灾减灾是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长江第一弯处的三股水巨型堆积残体(也可称长江第一弯堆积残体)为例,以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为基础,遥感解译和地形分析为辅助,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对堆积残体形成的古环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形成的动力过程进行了模拟,从而提出了三股水堆积残体的时空演化序列。然后,以堆积残体演化进程为切入点,结合其与长江第一弯河段河流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推测了长江第一弯的形成时间,并基于前人研究总结了第一弯的时空演化序列。最后,针对现存的堆积残体,采用SBAS-In SAR和有限元模型对其地表变形和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潜在破坏区;并进一步运用经验法和离散元模型对潜在滑坡进行危害范围的预测,从而评价地质灾害对堆积体上游工程及局部河流地貌的影响并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控提供合理建议。下面是具体内容的总结与凝练。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工程地质概况进行了介绍。现场调查、前人研究和相关试验分区揭示了三股水堆积残体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沉积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不良地质现象,从而对堆积残体的地质特征有了宏观把握。然后,以TL测年为主要依据,通过高原隆升与冰期气候旋回耦合,探讨了堆积残体形成过程中的古构造与古气候特征,确定其是构造与气候协同作用下的产物,并借助古地震勘探资料判断堆积残体主体区域是由地震活动触发形成的。结合遥感影像、地形分析和GIS处理等多种手段,提出以自然坡度和体积平衡为准则的三维古地形修复方法,采用离散元模型对三股水堆积残体主体区域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行反演并获取了不同动力阶段的运动特征参数,从而给出堆积残体从形成至后续演化的时空序列。再者,根据本研究对堆积残体演进过程的认识,结合第一弯河段河流沉积物的发育特征、古今河道高差、古构造事件和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推算出长江第一弯很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相应的区域水系调整阶段与河流地貌演化的时空序列,从而为长江第一弯的形成这一具有争论性的重大地质事件提供了一点新的证据。最后,针对现存堆积残体,采用SBAS-In SAR对其地表变形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区描述了堆积残体的变形特征。为了验证变形分析结果并确定潜在破坏区,有限元模型被用于堆积残体的稳定性计算。稳定性分析过程包括三维地质建模、材料参数的赋予、边界条件的确定、不同工况的计算。天然工况主要考虑重力场对稳定性的影响。降雨工况主要探讨流固耦合作用下非饱和土在不同降雨时长影响下的渗流特性。地震工况则通过显式动力分析模拟堆积残体对地震动荷载的响应程度和相应的变形趋势。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通过比较自然、降雨及地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状况确定了潜在破坏区的位置及规模,然后以此为依据采用离散元模型对灾害范围进行了合理预测,这有利于灾害防控。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气体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基气体传感器因其能够对环境中气体进行检测,而备受关注。由于其制作成本低廉、便于集成、与物联网技术兼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泄漏预警、室内和室外空气质量监测、医疗诊断、公共安全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目前MOS气体传感器存在着工作温度高、功耗高、选择性差、灵敏度低等问题,这极大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地处吉林省西部,该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是我国典型的碳酸型盐渍土分布区。受气候条件影响,该地区又属于季冻土区,土中孔隙水周期性的冻结与融化使镇赉盐渍土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状态。镇赉盐渍土是典型的结构性土,土中结构的不断变化会严重影响土的强度及变形性质。工程上,开挖水渠和边坡等使在原位置已形成较稳定结构的盐渍土暴露在外,应力水平发生了变化,冻融循环作用成为了应力重分布和改造土结构的动力
铝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强、轻质高强以及绿色环保等特点,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和空间结构。铝合金弹性模量低,仅为钢材的31,其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并且铝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是非线性的、无屈服平台、以及在屈服点后具有显著应变硬化,其本构关系不能像钢材一样简化为理想弹塑性模型。铝合金本构关系的强非线性,增加了铝合金构件稳定性问题解析求解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的发展,普通铝合金
阵列天线由于其高增益及灵活的波束形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电子信息系统。面对日趋复杂的电磁环境,新一代无线电子系统对阵列天线设计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设计要求。传统相控阵天线只能通过调配各辐射单元的激励幅相以调控电磁辐射在空域的分布,无法调控时频域上的电磁辐射分布。因此,传统相控阵天线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另一方面,复杂的电磁环境驱使着无线电子系统朝着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方面意义重大。深部地热能因其储量巨大、供应稳定、热品质高等优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目前,地热钻井普遍采用常规回转钻进方式,但这种钻进方式存在岩石破碎效率低、钻头磨损严重、钻井周期长和钻井成本高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深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交媒体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用户从传统的信息消费者逐渐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携带着大量的个人情感和观点信息,在虚拟网络中不断传播、发酵,进而影响到现实世界的进程和发展。因此,分析和识别社交数据中潜在的情感信息始终是情感计算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但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交数据的内容形式,用户发布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信息
空气激光是超快激光诱导的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现象,它是以空气中的气体组分作为增益介质,在无谐振腔的条件下产生的远场相干辐射光源。近十几年来,空气激光现象,特别是2011年发现的氮分子离子空气激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它在远程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检测和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由于引起该现象的光增益机理十分复杂,其中包含了多种物理过程,例如分子电离、能态耦合和量子相干等。
中文唇语识别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目标是通过观察说话者的嘴唇运动变化从而识别出相应的文本内容。由于中文具有丰富性和歧义性等语言特征,且目前没有公开可用的中文唇语数据集,该课题的研究一直处于发展缓慢阶段。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唇语识别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自建中文唇语数据集CCTVDS以及对中文构词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端到端的中文唇语模型Lip
在城市遮蔽环境中,利用微波信号透视墙体等障碍物,探测未知盲区,实现室内目标定位、跟踪和识别、建筑布局成像等,在灾害救援、反恐维稳及城市作战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微波信号与建筑环境相互作用时,会产生透射、反射、衍射等复杂的电磁传播现象,导致回波信号出现杂乱、模糊等物理效应,如何高效利用复杂回波信号,实现高精度建筑布局成像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围绕建筑布局成像问题,开展建筑布局结构透视微波层析
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无线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线也需要满足多系统融合的发展趋势。共口径天线可以将多个频段、多个极化、多个功能的天线放置在同一个辐射口径面内,并减少工作系统中的天线数量,提高系统的口径利用率,从而成为了天线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此外,当共口径天线多个通道间具备较高的隔离度时,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使得多个频段天线具备独立工作和调控的能力。由于毫米波频段具有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