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波及全球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其涉及到建筑、哲学、伦理、政治、美学等领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现代伦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涉及的一个分支,虽没有形成系统体系,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它高举反科学、反理性、反社会、反文化的大旗,否定传统和现存的一切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倡导建立完全“自我”的后现代伦理体系,如张扬多元主义、个性主义、价值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以及生活享乐主义等价值追求。这种伦理观势必对我国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及理性伦理造成极大地冲击。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在校大学生们在网络“碎片化”、知识与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在校园生活、网络(虚拟)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突出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对个人、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首先对后现代伦理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取向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现代理性伦理的合理内涵,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深刻伦理内涵来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教育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伦理及后现代伦理的相关概述。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伦理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传统伦理、西方现代理性伦理以及后现代伦理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论述了后现代伦理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伦理对现代性的批判,即“反对理性伦理观,倡导道德的非理性化,消解道德主体性”;以及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审视。第三部分: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网络、家庭和社会中的后现代伦理倾向,然后分别从后现代伦理传播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高校对大学生伦理观的引导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后现代伦理倾向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伦理内涵为引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伦理及理性伦理,培育大学生的伦理判断力,完善大学生伦理观教育体系以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伦理观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