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文学语境,以文学立场为出发点,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理论阐述和个案研究,探讨文学理念、文学态度和文学表达在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的体现、传达及运用。第一章主要论述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文学特质:具体表现为三对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形象性与符号性、假定性与逼真性、情感性与共通性。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艺术自产生之初,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纪实化的影像表达并不是纪录片文化内涵的全部,内在的文学性逻辑才是助力其向上发展的生成动力。文学性的叙事逻辑弥补了影像艺术在叙事上的天然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纪录片叙事的稳健与勃发。第二章主要阐释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主旨追求: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偏向于从文化探源和现实观照两个方面展示人类各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并在其中找寻到最为内在的审美属性,让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作品质量大幅提升,承续传统对接当代的意义更为深刻。第三章主要分析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按照蒙特洛斯的观点来看,“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二者互为前提并互为补充。这一定义让文本和历史处于共同的话语体系,让二者得以实现内部的关联,也让过往的历史时空和当下的现实处境相互融通。作为以影像为载体的历史文本记录形式,我国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录片话语叙述方式中所表现出的新历史主义倾向上。这让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开拓全新空间维度的同时,也让沉重的历史积淀得以通过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展示在观众面前。第四章是个案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三部(《河西走廊》《传承》《对望——丝路新旅程》)进行深入细致解读,辩证分析其成败得失,使之成为文中观点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