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历史变迁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我国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是我国成立最早、会员最多的群众性体育组织。本文立足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结合当前十八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全面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以体育非营利组织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系统梳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及阶段特征,深入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阶段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期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变迁进行阶段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结论一:由于我国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初创时期(1949—1964)、停滞时期(1965—1979)、改革发展时期(1980—2000)、稳定发展时期(2001至今)。结论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变迁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由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持,到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确定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的特点。结论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始终承担着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国际间体育交流的职能。尽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经过多次修改,普及和宣传群众体育运动的任务一直没变。而且国际体育组织普遍认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代表中国的民间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开展国际体育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四:“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阻碍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职能的发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和编制、独立经费,仅依靠部分体育协会和地方体育总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职能受到制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应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创新管理和组织模式;加强与体育单项协会、地方体育总会、体育社团的联系,更好发挥组织职能的建议,将自身建设和群众体育发展相结合,利用广泛的群众优势,进一步探索改革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国企改革仍处在“攻坚”阶
经检索文献发现,对于粤超联赛的学术研究是相对较少的,绝大部分的文献的研究方向在区域性联赛的运作方式研究、品牌提升研究、战略研究、发展状况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粤
世界性的体育赛事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许多企业并未赞助重大的体育赛事,但是他们也会选择借助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进而开展与赛事想关联的营销活动,这种行为便被称作为埋伏营销。  
外交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功能,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体育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具有体育与外交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体育外
我国的田径在跳高、女子中长跑等项目上都有过辉煌的成绩,但都没有延续下来。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得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在直道项目中的第一块金牌
马术起源于欧洲,在国际上享有声誉,被誉为绅士的运动,具有高贵、典雅的特点,同时马术产业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中国马术运动发展滞后,马术产业与国际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