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颜乐处是指儒家圣人境界,是指向儒家学者工夫的终极目标的重要概念,探寻孔颜乐处的工夫系统是指通向圣人境界的方法论探究。它们在宋明时被提出,但其意义贯穿在先秦、宋明以及现当代学者的儒家思想中,最终形成了儒家实践与超越理想系统。儒家理想具有目的论与方法论双重属性:作为目的,它引出了儒家多样的工夫体系,这些工夫体系又包含在儒家理想之中,形成圣人“生生”存续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内含超越性,由最初人的心性本体产生的忧患意识作为源头,通过知行合一的困境智慧工夫过程,超越忧患意识进入圣人乐境,又对于困境智慧有着以敬畏意识作为边界的规制,以使孔颜乐处成为属人的“诡谲的即”之态。 在如此生生不息的儒家理想中,圣人忧患家国天下、敬畏天地自然,同时掌握着天人合一的人生智慧,体现着儒家对社会实践的关怀。儒家理想所包含的智慧是贯通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它近于儒家强调的诚、仁、理之智慧,又包含着内圣而外王的实践工夫,以去欲为起点,以中庸为指导规律,以正名达到内外合一,形成知行合一的工夫体系,始终贯穿在儒家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有限的人的超越性。可见儒家理想本身是动静结合的,一方面它作为宏大的圣人气象成为学者追逐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静止的终点,而是时刻超越变化的圣人为学与行道过程。这个过程中儒家理想既通过忧患意识包含了个人与群体的统一,又在困境智慧中体现着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它始终落在人本位上,实现天人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可见相比作为目标的“乐”,孔颜乐处之“所乐何处”才更有探索意义,尤其在当下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形成矛盾的形势下,如何顺畅地进入个人与社会的融合状态是儒家借孔颜乐处表达的最为实际的信息,探索“三个统一”的儒家理想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中人的幸福感获取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有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