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实践与超越理想——基于孔颜乐处的反观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颜乐处是指儒家圣人境界,是指向儒家学者工夫的终极目标的重要概念,探寻孔颜乐处的工夫系统是指通向圣人境界的方法论探究。它们在宋明时被提出,但其意义贯穿在先秦、宋明以及现当代学者的儒家思想中,最终形成了儒家实践与超越理想系统。儒家理想具有目的论与方法论双重属性:作为目的,它引出了儒家多样的工夫体系,这些工夫体系又包含在儒家理想之中,形成圣人“生生”存续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内含超越性,由最初人的心性本体产生的忧患意识作为源头,通过知行合一的困境智慧工夫过程,超越忧患意识进入圣人乐境,又对于困境智慧有着以敬畏意识作为边界的规制,以使孔颜乐处成为属人的“诡谲的即”之态。  在如此生生不息的儒家理想中,圣人忧患家国天下、敬畏天地自然,同时掌握着天人合一的人生智慧,体现着儒家对社会实践的关怀。儒家理想所包含的智慧是贯通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它近于儒家强调的诚、仁、理之智慧,又包含着内圣而外王的实践工夫,以去欲为起点,以中庸为指导规律,以正名达到内外合一,形成知行合一的工夫体系,始终贯穿在儒家理想的过程中发挥着有限的人的超越性。可见儒家理想本身是动静结合的,一方面它作为宏大的圣人气象成为学者追逐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静止的终点,而是时刻超越变化的圣人为学与行道过程。这个过程中儒家理想既通过忧患意识包含了个人与群体的统一,又在困境智慧中体现着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它始终落在人本位上,实现天人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可见相比作为目标的“乐”,孔颜乐处之“所乐何处”才更有探索意义,尤其在当下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形成矛盾的形势下,如何顺畅地进入个人与社会的融合状态是儒家借孔颜乐处表达的最为实际的信息,探索“三个统一”的儒家理想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中人的幸福感获取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有效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出发点,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作了系统阐述,并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对如何承担企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
如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赋予21世纪更独特的时代特征,时代催生新技术,技术推动新时代,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将我们带到一个广阔的虚拟世界中。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也随之出现许多
文章先阐述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表明“默会”一词蕴涵着“非言述”与“难以言传”两层含义。在对默会知识的难言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之后,介绍了知识表征的内容与形式,并尝试从知
在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视阈中,国家应当保证行政实践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但行政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制定决策与执行决策的行为,而是一种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它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对于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探索,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影响,因而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形成对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
做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其中费尔巴哈哲学无疑是其思想进程中必然考察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针对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更是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纵观近三十年来的研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