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日常社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称谓语在当今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依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不同的种类。它可作为一个词或短语来直接称呼对方,也能够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来传达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称谓语不仅仅是一个语法单位,还是一个社交和语用单位。因此,我们既要从语法方面又要从语用方面来理解它。《家》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新旧时代交替,“五四运动”时期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碰撞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作品中主人公称谓语的使用也呈现出新旧称谓语交替使用的特征。现代文学大师巴金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其作品《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把研究重点主要放在社会语用方面,以巴金文学作品《家》为对象,分析称谓语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详细的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下列问题:(1)《家》的称谓语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型?(2)《家》中称谓语选择的限制因素有哪些?(3)《家》中称谓语的使用反映了什么社会内涵?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把《家》中的称谓语分析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Brown和Gilman的“权势”与“等同关系”概念相结合,通过分析发现:(1)《家》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及姓名称谓三大类;(2)在《家》中,称谓语选择的主要限制因素有权势,亲疏关系,说话者的面子策略,语域等因素;(3)二十世纪初新旧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各领域激烈争斗,此时处于崩溃和解体中的封建大家庭也成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某种缩影。小说通过封建大家族高家的家庭变迁来投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从而使《家》这部文学作品蕴含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作品中主人公称谓语的使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部分社会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