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具体问题动态识别法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别是一种人类的认知行为。在冲突法领域,识别通常是指依据某个问题的性质,将其分类到对应的法律范畴,以找寻解决该问题的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过程。在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识别始于立案而止于执行,除涉及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选择外,还涉及法律关系涉外性的确定和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区分。本文以审判为中心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法,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后,提出具体问题动态识别法。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写作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思路进行说明。首先对“涉外民商事审判”和“识别”两个概念作出界定。涉外民商事审判是我国法院行使直接管辖权对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纠纷的审判。冲突法中的识别是依据某个问题的性质,将其分类到对应的法律范畴,找寻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过程。因判断法律关系涉外性和区分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是识别的前提,且涉外民商事审判的立案、审理和执行阶段都涉及对某个问题性质的认定和法律的选择,故对涉外民商事审判中识别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上述三个阶段,且包括对法律关系涉外性的审查和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区分。目前我国对司法实践中识别问题所作的研究不系统不全面,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以裁判文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尚无一例。为客观反映司法实践,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识别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围绕实证研究样本的收集及总结展开。首先对研究样本的取样理由和过程进行说明,增加研究样本的可信度。再对收集到的五千多份裁判文书进行筛选和整理,突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最后对筛选出的两千多份文书进行逐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近年来我国法院在涉外民商事审判中遇到的识别问题和处理思路,较真实反映出我国司法实践现状。第二章为法律关系涉外性的确定。首先是通过对我国司法现状的总结,指出我国法院在确定法律关系涉外性时存在以主体国籍涉外性为主要涉外要素、混淆案件涉外性与法律关系涉外性的情况。其次,对要素标准说、联系标准说、真实冲突与虚假冲突说等涉外性审查标准学说和我国法律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在将法律关系涉外性分为单一法律关系涉外性和多个法律关系涉外性两类后,以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单一法律关系、主从关系中的法律关系、平行并列关系中的法律关系、顺序并列关系中的法律关系涉外性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建议采用真实联系要素标准确定法律关系涉外性,扩大涉外要素的范围,增加“存在真实冲突”作为确定涉外性的条件。第三章为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区分。首先是通过对我国司法现状的总结,指出我国法院存在部分裁判文书未体现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区分或未进行区分便笼统适用程序法或冲突规范的情况。关于区分的标准,在对权利分类说、功能说、目的说等不同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后,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建议采用综合要素区分标准。因我国法律未规定区分的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以法院地法作为识别依据的思路,从主权、当事人选择和司法客观规律三个角度对适用法院地法区分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的正当性进行考量。最后,将司法实践中涉及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区分的典型案例,分为管辖权确定、纠纷可诉性审查、执行及执行异议之诉三类,分别对每一类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第四章为涉外民事关系的识别。首先通过总结我国司法现状,梳理我国法院适用法律适用法的情况,讨论适用法院地法进行识别的优点和不足,归纳出我国法院在根据识别结果选择法律方面的五个问题。其次,通过对法院地法说、准据法说等不同学说的比较分析,对识别的依据进行探讨。根据识别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密切联系、法律适用法的体系设计等情况,指出运用民法思维进行识别的正当性。在总结民法的请求权基础法律关系思维和历史思维解决识别问题的各自优点及不足以后,针对两种思维仍无法解决的识别问题,提出适用冲突法思维的建议。最后,在对民法思维与冲突法思维进行比较后,建议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民法思维的补充。第五章为具体问题动态识别法。首先对提出具体问题动态识别法的原因进行说明。鉴于我国法院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审理思路,故对审理案件需要解决的单个具体问题进行识别,而非对问题集合的识别。其次,从具体问题的特点和类型两个角度明确其构成,指出具体问题分为当事人争议的问题和法院依职权审理的问题两类。因具体问题的构成受当事人诉讼请求和理由、审理程序、查明事实等情况的影响,处于相对变化之中,故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进行识别,体现为动态的识别依据、动态的识别对象、动态的识别步骤和动态的识别终点四个方面。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在梳理本文围绕识别问题所展开的系统研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立法和司法双重反思,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一司法认识,探索解决当前识别问题的有效途径;二是完善法律规定,寻求解决识别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是健全与识别相关的其他法律规定,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其他文献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提高内部资源使用效率,扩大规模和提高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经济体中的企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会普遍采用包括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在内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当多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回归主营业务,即“归核化”的趋势。中国的传媒企业主要可以区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类,其中大多传媒企业涉足了多元化经营领域。传统媒体由于主业发展遭遇瓶颈,受众资源被新媒体抢占,传统媒体纷纷选择了以非相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与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安全已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化会导致水循环格局发生显著改变,降水、蒸散发等水文要素重分配将进一步造成流域干旱时空格局的变化。鄱阳湖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显著季相差异使得该流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近60年来鄱阳湖流域气候趋暖,日益严峻的干旱加剧了流域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重要的双层膜结构细胞器,线粒体外膜与内膜平行,包裹膜间隙,内膜向线粒体基质内陷形成特化的嵴结构,是ATP生成的重要场所。线粒体在细胞代谢、有氧呼吸、信号转导、凋亡及自噬等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缺陷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线粒体的内膜结构调控与嵴的形成机制是线粒体研究领域的前沿,存在许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近年来多个实验室共同鉴定了一个新的复合物MICOS(mitoc
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局首次在地下水中发现有机污染物以来,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有机污染物以难降解的硝基苯类和氯酚类为主。基于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是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最有效手段,·OH来源主要是双氧水(HP),SO4-·来源主要是过硫酸盐(PS)和过一硫酸氢盐(PMS)。然而单一氧化剂用于污染物降解存在活化效率低,氧化能
在自然界中,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是世界作物的主要胁迫因子,常常导致粮食的减产。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BPH)是亚洲稻区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Schultz,2002;Hogenhout and Zipfel,2015;Khush,2005)。近几十年,农民主要依靠农药来对褐飞虱进行防治,尽管在
【研究背景】食管癌和胃癌是两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胃癌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胃腺癌,食管癌主要由两种病理学类型组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其中ESCC是我国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而EAC是欧美国家的主要类型。食管癌和胃癌解剖位置相近,其危险因素既具有特异性也有共性。吸烟与ESCC和EAC风险增加相关,而饮酒是ESCC明确的危险因素,胃食管反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具有固定植株、吸收营养成分和水分、合成和储藏营养物质等生理功能。植物主要通过产生侧根和根毛形成庞大的根系,扩展与土壤的接触方位和面积,根系的生长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利用营养元素的能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形态构型既受自身发育信号的调控,也与环境中营养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氮素营养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通常以NO3-或者NH4+的形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体系重构、动力变革与范式转换的大转型时期。在此环境下,传媒上市公司作为传媒产业先进生产力代表,以内生培育和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战略转型与升级。从2011年开始,传媒上市公司作为主并方参与的并购案例数量与交易金额增长迅速,并购作为一种迅速开拓经营领域、提升
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NSCL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前列,虽然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手术器械的不断升级,但是除了部分早期的NSCLC经过手术能达到治愈外,术后复发或转移依然不可避免,因此NSCLC单纯手术所带来的远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升,而随着药物的治疗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及
与社会学类似,传播学对身体采取了一种双重思路。一方面,传播学极少持续聚焦身体,遑论视之为有单独理据的研究对象,就此而言,身体是缺席的。另一方面,在论述传播实践时,必然涉及身体,就此而言,身体又是在场的。这种在场缺席的境况,与传播、身体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令人费解的反差。囿于非具身的研究思路,传播学不仅对席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身体研究热潮不为所动,还对当下与传播技术息息相关的身体变革不予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