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为社会组织重要形态的家族,自埃文思-普里查德对非洲努尔人宗族的开创性研究到林耀华、弗里德曼等人应用功能主义理论模式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宗族研究,这些地区的宗族组织多处于差别不太明显的经济生产状态下,以族田、祠堂、族规等为明显的宗族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地区的宗族发展是具有同质同构发展条件的。从而对于同一区域内不同家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问题,则要更多的关注次群体中的文化多样性。既有的研究表明,家族研究的“异质性”问题,目前多体现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或族群之间。深入到同一地域范围内不同家族的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家族内部文化异质性研究则不多见。本篇论文的选题正是立足于家族研究的异质性问题来展开分析,力图通过对田野点苗族社会次群体—家族内部普遍存在而又极其明显的异质性现象进行说明,从而对苗族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差异进行阐释。在理论方法上以田野调查结合文献查阅为主,笔者曾先后多次进入田野点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田野过程中,在不同的场域下结合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多种田野调查技术,对能够充分体现苗族家族异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苗族社会文化研究做出补充,能够“以部分见整体”,同时也为家族研究提供有益而不同的视角。全文约为十三万七千多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术语体系,所用理论方法,并对学术研究现状做出回顾。第一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概况、老刘寨苗族支系情况等各方面对田野点情况进行介绍说明。第二章以最能集中体现苗族家族差异的“做嗦”仪式为案例,通过对“做嗦”仪式的完整过程再现及分析,呈现出苗族家族内部异质性现象。第三章从祭祖、丧葬等处于重要位置且最能体现苗族社会一般特性的家族仪式,以及随着苗族迁徙历程而未曾发生重大变迁的集体记忆、家族禁忌等文化现象进行阐释,将苗族家族的差异问题推向深入讨论。第四章对老刘寨苗族的家族差异现象进行总结,同时从苗族社会结构、亲属制度的建立与维系等方面来对苗族家族文化差异的社会基础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及观点进行总结。本论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较为系统的对老刘寨苗族支系、族称、族源、家族仪式、亲属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苗族家族文化研究文本;第二、以实际案例来说明宗族、家族等基本概念的异同之处及适用范围,为宗族/家族理论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虽然已尽力而为,不足之处难以避免,但却是进一步进行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