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生产力——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部分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部分中,马克思对交往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马克思的语境,交往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即劳动过程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社会成员的互动两个维度,体现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双重关系的统一。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通过交往实现并确证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生产力”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生产力在其发展中总是受到具体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等等的制约。在众多约束条件中,“交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交往和生产力二者内在地统一于实践之中。 特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交往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与之相应地,交往的实现为生产力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能。离开了交往,生产力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交往方式必须与相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然就将妨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在有生产力保障的基础上,交往的实现和拓展才成为可能;得到积极实现并拓展了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建立在“积极、合理的交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对这一设想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跨越”的实现、人类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脱离原始状态等问题都根源于交往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同时,对于交往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研究,也为我们正确地应对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其他文献
阿伦·奈斯是挪威著名哲学家,“生态智慧T”是他一生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从西方生态思想和运动的向度看,阿伦·奈斯的“生态智慧T”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奠定了深层生态学的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管理的迫切需求,促使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方发达国家。在那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催生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一片茂密丛林。而西方管理学中推
《老子》五千言,其辞微妙难识,却蕴涵大道深机真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老子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切关注着国治民安,充满忧国伤民之情怀,以独到的深刻呈现给世人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博爱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组织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组织中追求自我实现的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而且行为难以测知;管理者的有限理性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也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组织管理的内部环境也日趋复杂。管理者不得不运用许多相对复杂的方法和结构来应对外部以及内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然而同时却必须面对这些复杂方法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管理理论领域,理论丛林缺乏系统的应对之道,研究者们也不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经历了从兴起至鼎盛又到衰微,转而又重振的历程,其发展的脉络特征值得研究。卡林·诺尔-塞蒂娜(Knorr Cetina,Karin D)作为SSK的著名成员,却一直把研究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诺尔从关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转向关注建构机制的建构,从探求科学知识背后作用的社会因素到探求科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从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精辟的表述为我们解决技术负效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