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部分中,马克思对交往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马克思的语境,交往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即劳动过程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社会成员的互动两个维度,体现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双重关系的统一。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通过交往实现并确证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生产力”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的动力来自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生产力在其发展中总是受到具体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等等的制约。在众多约束条件中,“交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交往和生产力二者内在地统一于实践之中。
特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交往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与之相应地,交往的实现为生产力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能。离开了交往,生产力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交往方式必须与相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然就将妨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在有生产力保障的基础上,交往的实现和拓展才成为可能;得到积极实现并拓展了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建立在“积极、合理的交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对这一设想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跨越”的实现、人类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脱离原始状态等问题都根源于交往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同时,对于交往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研究,也为我们正确地应对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指明了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