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chen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以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思潮为研究中心,梳理其研究内容,把握其研究方法,分析其研究意义,以期对当代美学研究有所增益。当代西方进化论美学研究主要是用进化适应性原理,也即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美和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就目前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一个完整的进化论美学研究框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美与进化,另一部分是艺术与进化。在此大框架下,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到第四章讨论美与进化,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艺术与进化。第二章关注的是人体美的标准与进化动因。诸多实验表明,不管是婴儿还是成年人,都对人脸美和身体美有一种本能的、潜意识的感知能力,而且这种无意识的审美偏好还都暗合了一定的标准,如对称、平均、腰-臀周长比例等。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的性选择动因:在进化史上,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更受异性的偏爱,同时,符合这些标准人也是更健康,生育能力更强的人。良好发育的身体和优越的生殖条件对于成功地受孕、生育、抚养后代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保证了子代在下一轮性选择过程获得优势,并成功繁衍出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物种得以保存,“美”的特征得以呈现。因此,人体美的标准并非由人为“规定”而出,而是由自然“选择”而来。这一结论直接呼应了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做出的“健者必美,美者必健”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体美的重要法则。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美、崇高感与进化环境。康德认为,人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有可能产生“优美的感情”,也有可能产生“崇高的感情”。为了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优美的感情”,实验人员给尼日利亚雨林带的居民看了五组照片,分别展示热带雨林、落叶林、针叶林、稀树草原和沙漠的场景,让他们选出自己最愿意居住的地带,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稀树草原。按照当前考古学和基因生物学的研究,人类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东非的稀树草原,并从那里开始向外迁徙。虽然我们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但人类对稀树草原的偏爱依然存在,因为那里是人类诞生的地方,是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对栖息地环境的评估,对潜在危险、天气、季节等因素的评估都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会得到人类的偏爱,我们称之为美的;不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会得到人类的排斥,我们称之为丑的,最初的自然美观念便在这一系列评估和选择的过程中萌生了。为了从进化的角度探究“崇高的感情”,研究者首先通过脑神经科学实验证明,美的经验和崇高的经验分属于不同的大脑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自然崇高感的出现不仅要归因于本能的生理进化动因,还要归因于理性的文化进化动因,二者的互动使自然崇高感的产生成为可能。第四章讨论的是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与文化介入。人类的审美偏好本身就兼具进化的根基和文化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复杂性使纯粹的身体美在性选择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比重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因素的加入,而不是原始生命因素的衰颓。更重要的是,所谓的文化因素,要么是人类“好基因”的延伸,如通过衣服、化妆和整形手术等方式来强化人体之美;要么是对性选择优势的强化,如智力、权利、财力等因素对人类择偶、婚姻的影响。而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在试图克服先天遗传因素限制,并通过后天文化因素来增加选择的优势,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和生殖资源。因此,在考察人的审美偏好时,我们不能只讨论人类审美偏好的生物动因而忽略了文化的介入,也不能只关注审美的文化要素而忽略最基本的生物动因。总的来看,在讨论美与进化的关系时,从人体,到自然,再到文化,是一个由自我向外在,由初级向高级逐步拓展的过程。而且,在生理基础与文化行为互动的过程中,“艺术”这一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产生了。因此,接下来就开始讨论艺术与进化的关系。第五章的主题是非人类“艺术”与被动进化。这里的艺术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动物的“艺术”创造是迫于性选择压力的被动行为。它们创造出的“艺术品”专为求偶和繁殖而用。除了观察低级动物的这些本能性艺术行为之外,人类还对高级猿类进行实验性的艺术训练,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可以发现人与动物在艺术能力方面的相关性,为我们研究人类艺术的起源提供了进化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地展示二者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还在于大脑,因此,对比人类大脑和猿类大脑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人类的艺术能力。第六章讨论的是人类艺术与主动进化。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艺术行为有很强的主动性。有些学者认为,艺术只是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的“副产品”,它就像我们在建造一座教堂时不经意间留下的一个“拱肩”,并非人类有意所为。然而,另一部分学者从进化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艺术的适应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为性选择的手段,增加性选择的优势,有利于自身基因的遗传;二是艺术作为文化适应的媒介,调节社会关系,有助于促进群体的团结和增加群体生存的机率。与哲学美学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不同,进化论美学研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出进化论美学研究的三重意义:首先,进化论美学研究是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但它并无意于全盘否定其它的研究路径。其次,进化论美学研究突出了人类审美偏好的进化根基,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化论的思想。再次,进化论美学研究关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但又正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各个族群间审美标准的差异。
其他文献
知识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也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知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问题
胜任力模型,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在论述胜任力模型及其构建方法、阐述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绩效考评指标设计的关系的基础上,将胜任力模型引
2016年北疆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和品质出现明显下降。对垦区4个棉花主栽区棉花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分析和指标判断结果表明,阶段性低温冷害是影响垦区棉花生产的主
征地制度改革应以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尊重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为目标,以建设有限政府为体制保证。在征地问题上,如果拘泥于利益分配上的简单调整,而不从根本上改
本文以怒江傈僳语为研究对象,借鉴参考语法倡导的语言描写分析原则,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对怒江傈僳语的共时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
清代文官升转制度是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具有清代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自入关以后,清代文官升转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磨合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