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能量转化装置。然而,目前的电极氧还原反应(ORR)高度依赖于贵重金属Pt基催化剂,不仅增大了电池的生产成本,而且电池的寿命受限于催化剂较差的长期稳定性与抗毒性,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近年,成本低、储量丰富、制备过程简单的生物质碳基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它们的ORR催化活性仍然无法满足燃料电池的应用要求。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高抗毒性的生物质碳基催化剂对加快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一项可同步实现污水净化和生物产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而备受关注。为了制备高活性生物质碳基催化剂,同时满足MFC的产能要求,本文以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生物质废弃物为载体,基于结构和组成调控催化活性,设计不同的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结合物理特征、电化学特性以及MFC应用能力,分析不同策略制备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ORR和MFC适用性。主要研究策略包括:(1)基于生物质源的多样性,筛选出不同的生物质废弃物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预处理和直接高温热解制备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的天然生物质碳基催化剂,分析它们的内在优势;(2)针对天然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低ORR活性,通过生物质的液化转化、前驱体环氧-酰胺树脂的制备、外源原子掺杂以及高温热解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Fe/N和N掺杂碳基催化剂,分析制备工艺、掺杂源与性能的构效关系;(3)进一步地,选用储量丰富的氮自掺杂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通过氧化预处理、外源原子掺杂和高温热解分别制备了二元(Fe/N和P/N)和三元(Fe/P/N)掺杂碳基催化剂,分析掺杂源、热解温度与性能的构效关系;(4)为了增强生物质作为ORR催化剂前驱体的普遍适用性,选用木质纤维素作为原料,利用碱性润涨、强氧化处理以及与NH4Cl共热解制备N/O共掺杂碳基催化剂,分析制备工艺、原料掺杂比、热解温度与性能的构效关系。基于以上实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质废弃物椰糠(CC)、柚子皮(PP)、虾壳(SS)和椰壳纤维(CF)分别经碱煮、碳化预处理以及高温热解制备了具有碳管结构、片层结构、氮自掺杂以及纤维素活性炭碳基催化剂。在天然生物质碳基催化剂中,催化剂CC和PP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催化剂SS具有较多的含氮活性位点,它们的ORR过程均以4e-途径为主,但表现出比Pt/C低的ORR活性;催化剂CF无特殊结构,且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均最小,因而呈现出最低的催化活性和2e-转移途径。以3.75 mg cm-2的催化剂负载量制备空气阴极,CC-MFC、PP-MFC、SS-MFC和CF-MFC分别获得了445、435、470和238 m W m-2的最大输出功率,天然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大比表面积和高活性位点有利于ORR活性的提高,但总表现出比商业Pt/C(552 m W m-2)低的MFC应用能力。(2)利用香蕉假茎废弃物制备环氧-酰胺树脂为前驱体合成了具有片层结构的掺杂碳基催化剂N-C和Fe/N-C。在碱性介质中,Fe/N-C的ORR活性稍高于Pt/C;在中性介质中,Fe/N-C具有比Pt/C更高的ORR活性,而N-C的催化活性与Pt/C接近,且都具有4e-途径。Fe/N-C具有比N-C更高的比表面积和Fe、N活性位点,运行稳定性最好,因而表现出最佳的ORR活性。以3.75 mg cm-2的催化剂负载量制备N-C-MFC、Fe/N-C-MFC和Pt/C-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485±15 m W m-2、497±5m W m-2和501±7 m W m-2。相比而言,它们的MFC性能相近,进一步通过抗毒性分析表明,高活性Fe/N-C表现出最弱的抗毒性,从而造成Fe/N-C-MFC未能呈现出比N-C-MFC和Pt/C-MFC更强的应用能力。(3)将P和Fe掺杂到含氮虾壳碳基骨架中制备了二元掺杂催化剂P/N-SS、Fe/N-SS和三元掺杂催化剂P/Fe/N-SS。基于不同的掺杂源分析,P掺杂提高了含氮碳基催化剂的碱性ORR活性,Fe掺杂增强了催化剂的酸性ORR活性,而P和Fe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三元掺杂催化剂在中性介质中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此外,Fe掺杂可以提高催化剂在不同p H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特别是P/N-SS具有与Pt/C接近的碱性ORR活性,但长期稳定性极差,通过同步引入Fe原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且对应的半波电位和极限电流密度仅减少0.01 V和0.01 m A cm-2。在MFC应用中,P/Fe/N-SS 900-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和电池电压为590±11 m W m-2和612m V,达到了Pt/C-MFC(610±22 m W m-2和669 m V)的96.7%和91.5%。(4)为了提供对生物质原料普遍适用的ORR催化剂制备策略,椰壳纤维素被选作原料,先通过强氧化处理提高表面活性,进一步与NH4Cl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胺基-羧基缩合反应进行原位氮掺杂。强氧化处理、优化的原料掺杂比和热解温度明显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以及N、O活性位点,因而CON-2-900表现出与商业Pt/C可媲美的ORR活性,电子转移接近4e-途径,且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和抗毒性。将CON-2-900组装成空气阴极MFC获得了0.49 V和1014±23 m W m-2的电池电压和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几乎达到了商业Pt/C的MFC应用能力(0.50 V和1062±14 m W m-2)。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应用相关理论,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引入到消防救援队伍智慧营区的建设中来,进而总结、提炼出了智慧营区的物联网定义,以此来更好地帮助智慧营区信息管理能力和队伍正规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先是对智慧营区内的物联网进行了定义,系统地将其特征性质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将物联网技术使用结合到实际的应用领域,具体地探讨智慧营区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关键和相关操作功能等。总而言之,将智慧营区与大数据、物联网
湿热在银屑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研读系统性综述了银屑病病理过程中湿热的病位、病机、治法和基础研究等最新成果,全面梳理和呈现了从湿热论治银屑病的研究进展。发现湿热在银屑病的病机主要有湿热蕴肤、血分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湿热壅肺和湿热痹阻关节六个方面。治法上,主要为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祛湿凉血、健脾利湿除热、清利肝胆湿热、清肺利湿、活血解毒,清热祛湿通络。这将非常有助于促进从湿热
目的:研究睑板腺按摩改良手法与中药汤剂润目灵联用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型干眼症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择溧阳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接诊的MGD型干眼症患者,共52例(104眼)。对照组26例(52眼),中药汤剂润目灵加减;试验组26例(52眼),改良睑板腺按摩联用润目灵加减。持续治疗4周后进行指标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
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基于语篇的教学就是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类型为依托,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具体语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使其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培养语篇意识和思维品质,提高理解语篇意义和构建语篇的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语篇教学即教师利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创设多模态阅读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全球变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改变着大气环流过程,进而改变包括流域径流在内的水循环过程。研究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气候模式输出变量的偏差校正方法作为连接气候模式输出与水文模型输入的重要纽带,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传统的偏差校正方法一般基于气候模式输出变量(如降水和气温)偏差一致性的假设,即假定历史和未来时段气候模式输出变量具有相同的偏差,通过在历史
健康关乎每个人,是医学领域追求的核心目标,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居民健康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健康不平等问题仍一直存在,尤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健康不平等的普遍存在促使各国学者探索导致不平等的原因,其中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不平等的关系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兼具稳定性与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以教育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教育对健
为了探讨红色旅游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选取桂北湘江战役景区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为基础,建立红色旅游物流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围绕6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建模型,明确桂北湘江战役景区红色旅游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提出对红色旅游物流前景规划的建议。
本文基于“新钻石理论”,以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旅游产业为例,从旅游资源、目的地形象、政府行为和资金条件、发展机遇、创新能力等5个要素对滨海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提升其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措施,旨在为滨海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结合小学生实际,提出英语绘本是符合他们当前英语学习层次、并能够有效提升其综合语言能力的课外学习素材。分析小学阶段英语绘本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认为小学英语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绘本对全面激活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丰富他们的英语课外学习实践、提升其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词汇课外教学活动、阅读课外教学活动、听力课外教学活动及口语课外教学活动等方
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和活性物质,可以通过其表面电荷吸附土壤重金属,通过其表面官能团与重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在减轻或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在组成和性质上(元素组成、基团组成、物质组成以及理化性质)存在极大的差异,决定着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在环境中结合重金属的能力和机制的不同,影响着重金属在有机质组分表面分布模式和分子形态,并最终使它们在土壤中钝化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