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诗论考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菏泽古称曹州,为古曹国之境。曹国南部有山名曹南山,鲁僖公十九年,宋、曹、邾三国曾会盟于此,前人常把曹州称作曹南,泛指整个菏泽地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文学社团--曹南诗社。它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末,在时局的动荡中坚持活动,至民国七年后渐渐衰落。本文以曹南诗社所出诗集《曹南诗社唱和集》为据,考察、挖掘整个诗社的历史、影响与价值。   曹南诗社成立于宣统三年,创办人为菏泽人李经野。它是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主要进行古、近体诗的创作。李经野首先提出创办曹南诗社,得到了徐继孺的大力支持。徐继孺不辞辛苦,寄书给同乡友人,为诗社招徕成员。可以说,李经野是诗社的创建者,但对发展诗社成员做出较大贡献的却是徐继孺。曹南诗社最早的成员,也是最骨干的成员,有李经野、徐继孺、陈继渔、姚舒密等。他们是莫逆之交,关系极为密切。他们往来寄诗频繁,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因此,是整个曹南诗社的灵魂人物。   曹南诗社共有成员六十四人,山东籍成员五十三人,其中四十八位为曹州府人士,分布于菏泽县、曹县、郓城县、巨野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等十个县(现在,范县、观城、朝城已不属菏泽范围,这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准)。其余五人来自武定府海丰县、济宁府金乡县、登州府文登县、泰安府东阿县和兖州府宁阳县。非山东籍成员有十一人,分布于河南商丘、滑县、考城、汜水、宁陵、兰阳、淇县及江苏丰县。   曹南诗社的活跃期是民国元年到民国六年徐继孺去世之前。在此期间,诗社虽无严格的社规和规律的社团活动,但是聚会、宴饮频繁,成员之间相互赠诗、寄诗也很频繁,间有集会命题作诗的情况。从宣统三年诗社创立到民国七年《曹南诗社唱和集》成书,诗社共有大小集会63次,留下共1696首诗歌作品,可谓壮观。诗社从民国六年徐继孺去世后便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当时时局动荡,山东、河南一带土匪活动十分猖獗,徐继孺就是被土匪所害。因为这样的境况,诗社的活动逐渐减少,所作诗歌数量也大大降低,民国六年以后,除李经野还在坚持作诗以外,其他成员已很少再有新作产生。   曹南诗社创立于清末,社会正产生着极大变革。诗社成员在辛亥之后皆成遗老,他们的诗作遗民色彩浓厚。曹南诗社的诗作民国七年结集为《曹南诗社唱和集》,是考察曹南诗社历史过程的重要文献。通过它可考社中成员的事迹、交游,可知诗社成员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等重要信息。本论文主要依托《曹南诗社唱和集》,理清了曹南诗社的整个发展脉络,同时对诗社成员的身世背景作了详细地考查,对诗社的全部活动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并揭示了《曹南诗社唱和集》对于研究曹南诗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出走"模式因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反复出现,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出走"主题,与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徐则臣小说中的"出走"既是对中国现代小说"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小说。因其内容海涵地负,语言简约玄远,所描写的人物儁永多姿,故为历代学人所珍爱,研究者几如过江之鲫。取径不同,识大识小各异。本文主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