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从传统的组织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层面对乳腺癌进行的各种亚型分类都是在试图更全面而精准地认识乳腺癌,从而解决其异质性的问题。既往观点认为肌上皮具有阻止乳腺癌浸润的作用,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肌上皮在乳腺癌发展中的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其作为枢纽对乳腺癌进行双向调节作用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有研究发现肌上皮具有促进导管原位癌向浸润性癌的方向演变的功能,病理形态学以膨胀性浸润及腺体融合性侵袭为主要特点,实性乳头状癌和包裹性乳头状癌则是此类肿瘤的典型代表。在2012版WHO对乳腺肿瘤的最新阐述中,将病理表现具有特殊性的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和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归类为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二者具有“惰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而在发病年龄上大多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因此这类乳腺癌被称之为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由于该类型肿瘤发病率低以及发病年龄、肿瘤生物学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以至于对这类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已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多模态影像学方法的出现提高了肿瘤的诊断效能,使精准诊疗乳腺癌成为可能。多模态影像学方法利用不同成像原理、设备得到不同的图像并综合分析,可以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传统病理组织大切片与影像多模态方法结合应用,则可以更好地反应病理变化与影像多模态特点间的关联,有助于掌握肿瘤的异质性等影响肿瘤全面评估的相关因素。目前尚无对于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多模态影像学分析和认识,本研究针对老年惰性特殊类型乳腺癌多模态影像方法与病理学组织学、分子分型特点对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为临床精准治疗和进一步结合影像组学分析肿瘤异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搜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为EPC及SPC的病人,符合入组标准的共计39例。收集常规病理切片的为35例,其中EPC 16例,SPC 19例;另收集EPC、SPC各2例,制作病理组织大切片,共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及X线、超声、MRI检查结果,并选取同期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及Ⅰ、Ⅱ、Ⅲ级浸润性癌各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分型特点的分析。结果:EPC、SPC平均年龄为65.34岁(P值<0.001),较对照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惰性特殊类乳腺癌好发于老年的临床特点。分子分型中,39例均为Luminal A型并且均无淋巴结转移(P值<0.001),比较对照组中,Ⅱ、Ⅲ级浸润性癌Luminal A型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同样以发病部分位于乳晕后方为主。其中,EPC长径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SPC长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体积较小,尤其乳腺X线难以发现。EPC在MRI中12例(66.67%)表现为类圆形;13例(72.22%)是囊实性肿块(P值<0.001)。DCE-MRI中,16例(88.89%)表现为环状不均匀强化囊性区或囊性区内见实性强化突出物。ADC值为0.98±0.026×10-3 mm2/s(P值<0.001)。SPC中16例(76.19%)为单发病灶,5例(23.81%)为多发病灶。DCE-MRI中,13例(61.91%)表现为环状不均匀强化,这个环状强化表现为厚壁环状强化、边界较清晰;另有5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呈点簇状强化及卵石状强化。TIC强化曲线II型11例(52.38%),III型10例(47.62%)。ADC值为1.0±0.11×10-3 mm2/s(P值<0.001)。同时,对病人均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8月20日,所有病人均生存,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1.影像学多模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老年惰性特殊特性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效能。2.EPC与SPC在DCE-MRI表现更具特点,多以特殊类型环状不均匀强化为主。3.EPC与SPC在分子亚型均为Luminal A型乳腺癌,符合ER、PR(+)多表现单发肿块的特点;二者环状强化特点与ER、PR表型无相关性。4.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大切片对照分析,MRI、US与传统病理组织大切片对照对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分布与病理组织学对应性有一定效果;MRI则更好的反应瘤周膨胀性浸润改变及肿瘤的异质性。5.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分析表明EPC及SPC符合有低度恶性具有膨胀性浸润改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