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英国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两位重要文学家:坦普尔和笛福眼中的中国形象放在一起,进行了重新的解读,通过分析这个时期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的力量对比,以及作家本身的文化取向,揭示两个作家笔下呈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的成因,指出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实力的增长,欧洲中心主义也随之膨胀,西方国家对中国也从开始从赞美和崇拜转向批评和诋毁。 本文首先指出形象学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简要介绍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及前人对他们作品中的中国题材的研究状况。接着描述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差异,他们对于中国城市、建筑、商业、文化以及宗教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最后着重分析中英两国的现实的力量对比转换对两位作家塑造的不同中国形象的影响,以及作家本人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文化理想对他们文学作品中所创作异国形象的作用。 本文重在指明对于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的存在,不如说是他们创造的一个神话,是一个异于西方的“他者”。他们对于中国的言说,不可避免受作家的文化背景、观察视角、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中国形象并不等同于中国的现实,这是异域文化接受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