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主体双方在共同的交往中理解、沟通和对话。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即也是教育本身的表现方式。教育活动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它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对话的交互性,说明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由此形成二者关系的主体间性。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各自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而存在,同时也作为具有完整性的人而相互作用。这种关系包含着对个人独特性的承认和接纳,也包含着相互作用中精神的成长和丰富。本研究从主体间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师生之间关系,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以“关系型思维”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以主体间性、建构主义等理论来作为研究视角和写作工具,探讨出适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师生关系和可行性路径选择。师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本体论意义,我们更关注的是师生关系本身的教育意义。那么,采用一种新型的关系模式和思维,“权威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思维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向度。主体是具有主观精神的客观存在,具有主体性的人即是主体,并同时具备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权威引导是对教师权威的凸显,也是对主体的创造性的展现。而自主建构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和回应,人的主体性要求人在具有价值追求和实践意义中建构和发展。当然,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教育者身上,也同样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那么师生的关系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教育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育主体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它的提出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使之充分得以彰显,并成为认识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