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分析——以浙江省和甘肃省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的社会流动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   社会流动根据其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和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垂直流动又可分为向上流动(upwardmobility,人们的社会位置提升)和向下流动(downward mobility,人们的社会位置下降);根据其比较标准可分为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子女相对父母来说社会位置的变化)和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个人职业生涯内的社会位置变化)。在一般社会流动的研究中,对垂直流动和代际流动关注较多,如对流动率的测算和比较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其性别、年龄、所受教育、职业等密切相关,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果。在国内,由于相对缺乏足够的微观数据等,发展较晚。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职业等少数领域。   教育不仅直接与社会地位相关,而且教育对职业、收入等影响甚大。教育无论是对国家、家庭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国外,许多经验实证研究都表明子女和父母在教育水平上呈现高度相关性,而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国家在教育的代际流动性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代际流动中,教育不仅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下一代,而且还通过影响收入、职业等间接影响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不多。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分化日益显现的今天,深入研究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无疑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代际流动,为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干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The China Health and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以下简称CHARLS)对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借鉴代际收入流动性等的研究方法,利用一些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检验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是否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同或相似,结果表明,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大小与国外一些国家相差不大,同时,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时间差异等,与国外相比,既有相似处,如性别差异等,也有不同点,如中国特别突显的地域、城乡差异等。然后对教育的代际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四大途径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最后,利用简单的计量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其他文献
本文在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对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政策建构研究。论文首先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视角阐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确立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
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桥梁。正如南宋程大昌《浣溪沙》词中所说,“物本无情人有情”,于是诗人、词人的笔下,无情的树木、明月,都化作了作者或悲或怨的辛酸泪。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西汉梁孝王修建的梁园,“诸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
期刊
浙江的民营经济在资源匮乏,投资不足的背景下,短短三十年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成一支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经济力量,其背后所蕴藏的规律可谓耐人寻味。本文研究
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后,“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深入研究国际收支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