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聚丙烯酰胺类药剂消耗量迅速增长。阳离子絮凝剂以其优良的处理效果而被广泛应用。本论文探讨了以AM(丙烯酰胺)与DAC(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通过分散法聚合制备得到新型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CPF),重点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动力学、聚合物表征及其应用。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适当温度下分批滴加单体,实验探讨了分散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单体、分散剂聚乙二醇20000(PEG20000)、乳化剂及电解质用量、两种单体之比n(AM):n(DAC)对聚合物特性粘度([η])的影响。在w(APS)=0.19%,反应5h,充氮气30min,聚合温度60℃,w(AM) =20%,w(DAC)=0.5%,w(PEG20000):w(H2O)=0.35(质量比)的最优条件下得到最佳特性粘度。以Na2SO3-(NH4)2S2O8为引发剂,研究温度及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特性粘度影响。讨论反应条件电解质、单体加入方式、引发剂种类、螯合剂种类对体系稳定性影响。用溴化法测定聚合体系反应转化率,研究以APS引发体系,聚合温度、分散剂、单体、引发剂用量及分散剂种类对反应速率影响,以Na2SO3-(NH4)2S2O8为引发体系,聚合温度及引发剂Na2SO3-(NH4)2S2O8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研究得到反应动力学方程为:在APS引发体系中Rp∝[M]1.27[E]0.31[I]0.73,活化能E=131.7kJ/mol;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Rp∝[APS]1.61[Na2SO3]0.82,活化能E=68.5kJ/mol,探讨分散聚合机理。用红外吸收光谱(IR)证实聚合物产物结构。通过激光光散射仪(L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测定考察分散剂分子量及用量、电解质和单体用量对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粒径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XRD)则表明分散聚合所得共聚物比反相乳液聚合、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聚合离子分布更均匀。热重分析(TG)表明分散聚合制备出的产品较水溶液制备出的产品热稳定性更好,共聚率更高。沉降实验评价絮凝规律。通过测定透光率和沉淀速率来考察pH值、阳离子絮凝剂浓度、阳离子度及絮凝剂分子量等对絮凝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5min内迅速溶解,所生成的絮团粗大且不易破碎,对污泥的COD去除率达到95%左右。最后初步探讨吸附热力学机理。